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要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5
/ 2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要点研究

郭玉梅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为满足群体生活的基本需求,工程方提出了强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综合举措,通过此种设计方式,保障人们居住环境的安全性。随着建筑结构的复杂化,如何实现高层结构的抗震优化设计,成为当前设计进程中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技术要点

引言

由于市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建筑结构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向多元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建筑工程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突显。但是大批量高层建筑的快速建成虽然能够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但也让人们面临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国地质结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增大了地震灾害的出现的几率,所以建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地震所产生的影响,对抗震设计进行全面考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安全稳定性,也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抗震设计技术要点展开详细研究。

1现代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1.1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温饱和安全是首要解决的需求。从相关资料显示中可知,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主震区中,几乎不存在完整的建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地震级别较高、破坏力较强外,还与建筑结构主体抗震性能差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加强重视,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以达到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有效保护的目的。

1.2具有良好的社会正向效应

社会发展类似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强重视,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助力。当建筑主体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就能有效降低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概率,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性,也能在构建美丽中国中起到一定的良好社会效应。因此,要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或方法进行全面的实施。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选址问题

现阶段,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存在着选址问题。第一,在建筑工程的选址时,忽视了对当地地质地形的勘察调研,或者采用的手段方法陈旧,未能深入、全面了解区域地质情况。比如是否处于地震带、抗震烈度与等级、岩土坚硬情况、是否开阔平坦等,都将影响着地基建设与抗震性能。第二,在选址时,未能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当地的抗震需求,导致各项资料信息不够全面与真实。

2.2材料问题

第一,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先进的、新型的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施工建设中。如钢结构、钢混结构等,都是目前常见的建筑结构之一。第二,在建筑结构的施工建设中,既要满足其安全与质量需求,还要满足其抗震要求。因此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改良优化,且调整其性能参数。然而现阶段的建材市场,由于材料种类较多,监管不严,导致材料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完全满足施工建设的需求。甚至部分厂商,在材料结构的生产加工中,存在着偷工减料的现象,导致材料质量不过关,无法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2.3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现阶段的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高度,远远超过了相应的限定值。但在结构抗震设计中,仍旧沿用传统的方式手段,未能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导致设计方案不够合理。第二,在结构设计中,为了有效控制柱的断面尺寸,因此就需要对钢筋、混凝土材料进行调整。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即使采用了高强度混凝土材料,而柱的断面尺寸大小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且在限制柱的轴压比时,导致柱处于大偏压状态,其塑形变形能力较小,最终出现结构延性较差的现象。第三,很多建筑,在底部柱的设置时,其长细比小于标准值。且未能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柱参数的调整与设计,最终无法满足抗震要求。

3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要点

3.1完善建筑立面、结构竖向布置

当结构体系的外形以及结构刚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楼层出现承载力突变现象,同时,在主体结构竖向布置时,要对竖向刚度进行全面管控,尽量降低薄弱层的出现的可能性,根据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避免出现上下层结构刚度变化较大而出现较大变形。根据现行规范规定“对建筑框架结构楼层和与之相连的上层楼层,要对两者之间的侧向刚度比控制在0.7以上,对框剪结构,建筑楼层和与之相连的楼层侧向刚度比要控制在0.9以上”。满足以上条件,可以大幅度降低薄弱层出现的概率。

3.2科学设计建筑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的设计是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核心,设计师应合理选择结构体系,确保建筑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力。针对建筑的梁柱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其他关键部位,工程师应制定科学的施工策略,对结构较为薄弱的节点处进行相关的加强措施,从而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地震对结构主体的冲击。

3.3严格遵循标准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规范,才能保障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第一,设计人员要严格遵循《建筑工程抗震防设分类标准》、《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结合建筑的类型与功能,采用先进的手段展开设计工作。第二,基于设计条件和参数,进行设计标准等确定。在建筑结构设计标准确定中,需要基于建筑工程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性,如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社会影响等,来确定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接下来根据工程的密集程度、使用功能、规模、地震破坏所造成的影响与损失等,确定抗震设防类别。通过抗震设防标准、抗震等级、建筑场地类别等条件,确定结构阻尼比、场地特征周期、周期折减系数等。最后根据建筑的楼面和屋面情况,确定楼面恒活荷载的大小。

3.4严格落实消能减震和隔震设计

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或多或少都会对地表上的建筑物造成破坏。而提高地基的密度,能达到吸收能量的目的,抑制地基共振,有利于减小地震灾害对上部主体造成的损伤。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要加强对地基的加固处理,形成地震防御层,以达到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的目的。随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市场上出现了全新的隔震装置,即隔震支座,其可以将地基与建筑结构紧密连接在一起,抵消地震中产生的大部分能量,从而有效保证建筑上部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常见的隔震支座有橡胶型、滑动型和复合型。另外,在应用隔震技术时,设计人员可适当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以体现新技术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从本文的论述中可知,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而且能够发挥良好的社会正向效应,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要将抗震设计技术要点当成重点来深入探究,确保抗震相关技术得到合理化的应用,以此保证抗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为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奠定基础,从而确保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7):26-28.

[2]王清泓.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10):66-67.

[3]邵李娜,华全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