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边缘人”的声音——浅析容闳与“西学东渐”中学历史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倾听“边缘人”的声音——浅析容闳与“西学东渐”中学历史教学

钟曌婧

杭州市建兰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容闳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却始终扮演着“边缘人”的尴尬角色。容闳从漂洋过海到美国开启留学生涯,到学成归国;从向太平天国提出政治建议,到酝酿前无古人的幼童留美计划、组织中国留学生出洋学习;从积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开眼看世界”的容闳,他的一生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走向。本篇论文重在论述如何将容闳与“西学东渐”中学历史教学巧妙结合,并探求边缘人物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容闳,边缘人物,西学东渐,中学历史教学

一、一标多本,分析教材

在“一标多本”的基础上,我阅读了《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两本教材中与“西学东渐”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尝试找出教材之间的异同,以发现亮点、查找漏洞,将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教材是单一的,但课堂是多变的。容闳这一历史人物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这一篇章中,于此相关的标题为“推动留学生计划的容闳”,篇幅不长,主要讲述了容闳所酝酿的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这一计划从开展到破产的历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容闳的历史事迹,将容闳与“西学东渐”中学历史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教材的局限,构建起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更加立体的认知,真正拓展学生的史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比如,对于浅层问题,我们可以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对具有探究性的一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深化课堂的教学内核,还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怎样把容闳的事迹与“西学东渐”一课进行有效结合呢?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课堂导入,设疑激趣

本课设计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容闳“开眼看世界”的历程作为教学主线,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具现化。在“西学东渐”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将容闳的事迹作为背景进行新课导入,比如:“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部风起云涌、险象环生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抗争史,也是一部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史。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这时,人们往往会把目光聚焦到一些典型的历史人物身上,比如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等,不过,他们只是某一个历史阶段中的“主角”,并没有参与中国近代史的全过程。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认识一位幸运儿,他就是全程参与中国近代史的——容闳。本堂课,就让我们追随容闳的脚步,探一探‘西学东渐’的历史。”引用容闳的事迹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课堂展开,善用史料

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西学东渐”的各个过程,有选择地运用与容闳相关的史料。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会出示文字、图片、数据、故事等史料,以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不同小组以时间为轴进行项目式学习,经过演绎归纳之后,将难点具象化,进而逐项攻克。具体操作如下:每个学习小组领取一个资料包,在阅读资料包的过程中,明确中国“西学东渐”的基本历程,小组就一核心问题分别进行阐述与展示。

1.“为中国谋福利”的第一次尝试

在“为中国谋福利”的第一次尝试中,教师可以利用容闳向太平天国领导者所提出的“七条建议”,与洪仁玕所提出的《资政新篇》相对比,让学生归纳“七条建议”与《资政新篇》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太平天国也曾提出过先进的改革方案,但还是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内在感知。

2.“为中国谋福利”的第二次尝试

在“为中国谋福利”的第二次尝试中,教师可以将容闳的观点与“洋务运动”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知道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等基础知识,知道洋务运动的具体措施,理解它们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也能够结合容闳苦心经营的教育计划最终破产这一历史史实,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3.“为中国谋福利”的第三次尝试

甲午战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但容闳没有停止救国救民的探索。1898年,容闳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并参加了“保国会”的第一次聚会,在“为中国谋福利”的第三次尝试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容闳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因,知道维新变法运动所起到的启蒙作用,知道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之后进一步阐述资产革命派逐步走向共和的进程。

(三)课堂回顾,深化收束

在课堂的深化收束阶段,教师可以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可供选择的探究主题有很多,例如:“同学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有哪些?”、“同学们,在本堂课学习之后,你认为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中国爆发革命的原因有哪些?”等。在探讨这类问题时,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容闳的部分主张。比如,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到:“中国之所谓革命,类不过一姓之废兴,于国体及政治上,无重大改革之效果。”[1]在运用与容闳相关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法。

而一堂好的课,一定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对学生的实时反馈、全面评价必不可少,所以在项目活动前,我会给学生下发一张评价量表,让学生知道活动要求,以便更快地融入小组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让学生的探究方向更明确,课堂成果更高质,活动过程更高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指导更及时,教学反馈更实时,教学评价更多维,助力学生史学素养的提高。

三、边缘人物,价值独特

虽然容闳在中国近代史中处于“边缘人”的地位,但他的思想很少有传统色彩,行动和规划极富借鉴和探索精神。他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开启留学生涯,学成归国后又希望将自己所受到的文明的教育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走向文明富强之境;他积极“为中国谋福利”,向太平天国提出政治建议,酝酿前无古人的幼童留美计划;他积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后又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可以说,容闳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一个缩影。因此,将容闳与“西学东渐”中学历史教学巧妙结合,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雷颐.走向革命:以容闳为中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38(5).

[2]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7—94.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7:1292—1603.

[4]李华兴.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


[1]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1981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