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0
/ 2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倪伊娜

萧山区世纪扬帆幼儿园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走入人们的教育视野。“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兴趣,深化节气认知、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几个角度,针对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融入“二十四节气”展开探讨,以期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幼儿教育活动

二十四节气涉及到天文、地理、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千年来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学校教育是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径,尤其是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会为其终身学习生涯奠定重要基调。因此,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有效的方法,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有机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与健康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对节气文化的了解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人们的购物、娱乐、还是出行等各个生活维度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在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都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创设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更好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资源等,向幼儿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促使幼儿充分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时间、特征以及人们的习俗活动和其应用价值等[1]

例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剪辑、制作,或者借助网络资源寻找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生动形象的动画短片,让幼儿通过视频观看到不同节气的不同景象,如立春时节含苞欲放的小花和破土而出的小草,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扫墓祭祖、夏至时候大树投下一片阴凉、秋分时节的秋高气爽、芒种时节的一片丰收以及霜降时节的白茫茫景象。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二十四节气情境,幼儿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节气的变化和不同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节气文化的认识。在展示视频或者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生动、直观的语言讲解,促使幼儿调动多重感官,形成对于节气知识的多维印象,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文化素养基础。

二、借助趣味游戏,激发幼儿对于节气文化的兴趣

游戏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体内容。幼儿身体发展尚未成熟,对于许多切实的实践活动缺乏自主、独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和尝试心理。因此,在“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化的模拟实践、角色扮演等游戏,激发幼儿对节气文化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于节气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可以有效调动活动氛围,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更好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来,促进幼儿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2]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款关于节气的角色匹配游戏,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各个节气的名称、特点和习俗。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情境和生动、丰富语言教学,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节气名称和与之相对应的时间、以及习俗知识,如冬至时候要吃饺子等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制作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代表节气名称、时间或者习俗的角色道具。如,教师可以借助文字代表立夏、春分、处暑等不同节气名称,用饺子、昆虫、雪花、汤圆、雨滴等不同形状的彩纸做成的头饰代表不同节气的不同特点或者习俗;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戴上这些头饰扮演不同的“节气”或者“习俗特点”,进而引导幼儿通过“找伙伴”的游戏将节气名称和与之相对的习俗特点融合到一起,促进幼儿更好地掌握节气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活动氛围,营造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三、结合诗词俗语,深化幼儿对于节气文化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和俗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流传至今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很多精彩有趣的诗词或者谚语。这些诗词或者谚语大多直观形象、朗朗上口,如“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等。因此,在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过程,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节气相关的诗词、俗语,让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了解节气知识。这样既能丰富幼儿的文化底蕴,帮助幼儿深化对节气文化的认知,又能激发他们对节气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文化功底,促进幼儿形成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3]

以“清明”这个节气为例,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即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有关清明节的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可以结合这首诗词深化幼儿对于“清明”这一节气的认知。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情境引导幼儿理解这首诗词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幼儿讲解清明节的由来以及人们在清明节去郊外 踏青、插柳、蹴鞠的习俗。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朗读、背诵或者吟唱的方式加深对于这首诗词的理解,同时促使幼儿理解“清明”这一节气的深刻寓意。通过这一过程,幼儿能够意识到“清明”不仅是一个饱含对于故人思念之情的节气,同时也蕴含着浓郁盎然的勃勃生机。这既可以有效深化幼儿对于传统节气文化的认知,也可以促进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四、开展节气活动,增强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同节气都对应着不同的习俗活动,每个节日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远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代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如,春分时候的“立蛋”是因为这一天昼夜平分意味着公平;“惊蛰”时候的吃梨是因为“梨”与“离”同音,意为驱离霉运;白鹭时期要喝“白露茶”;小雪吃“糍粑”或者“腌腊肉”;冬至的时候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也体现了南北方的差异等等。这些习俗大多与食物相关。因此在节气文化的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节气习俗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也可以有效调动起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4]

例如,在春分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立蛋”比赛,让他们体验春分的习俗,比一比谁立的“蛋”站得更稳、更久。这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游戏心理和活动兴趣,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思考能力。在“清明”时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郊外踏青,为烈士扫墓,让他们感受春天的生机之景和浓浓的思亲氛围。由此,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认知,意识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五、加强家校合作,创设统一的文化教育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在进行二十四节气的融合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探索学校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创设统一的文化教育环境,实现对于幼儿全方面、多维度的节气文化教育。

例如,在节气教育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共同关注幼儿对于节气知识的了解情况。其次,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节气教育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最后,家校双方可以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如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向幼儿渗透传统的节气文化,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季节变化,激发其对于天地、宇宙间自然规律的探索兴趣,感受故人的智慧,促使幼儿的节气文化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快、更好传承,还可以切实促进幼儿在历史知识、文化素养与传统价值观方面的有效提高。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优化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育活动经验,致力于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科学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体系中,进而促进幼儿的更好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参考文献:

[1].在自然节律里传承中国智慧——幼儿园里的“二十四节气”教育[J].福建教育,2022(03):4-5.

[2]张绿枝.节气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课程[J].人民教育,2021(24):60-61.

[3]孟庆玲.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29(05):79-82.

[4]何莎.论如何将二十四节气渗透到幼儿主题探究活动中[J].智力,2021(28):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