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应对策略与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应对策略与心理干预

李楠

黑龙江技师学院  158100

摘要:压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合理地应对压力,有利于心理健康;但若不恰当地应对,则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反应,如焦虑、抑郁、躯体化等。本文从压力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探讨了压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并重点从个体、群体、环境三个层面探讨了压力应对策略,同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压力源的心理干预策略,以期为关注心理健康的人们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应对策略、心理干预

一、心理压力的概念、产生及影响因素

压力(Stress)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受到干扰或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个体面临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具有现实性、紧急性和持久性等特点。一般认为,压力可分为认知、生理和行为三个维度:认知方面的压力指个体对自身的想法、观点和信念等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压力;生理方面的压力指个体因外部刺激或机体变化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行为方面的压力则指个体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所产生的负面认知及不正确态度。尽管压力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之间存在联系,但二者之间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前者更强调情绪,后者则强调心理问题。

影响压力产生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生理和行为因素(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以及个体差异性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等)。此外,应激源也会影响压力的产生和发展,如应激源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威胁的信息,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消极情绪或生理反应;而应激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威胁本身和威胁结果的信息,能够促使个体做出相应决策和采取行动。例如,一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与正常大学生相比,心理压力过大者更倾向于选择“逃避”和“压抑”来应对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者相比,心理压力过大者更倾向于采取“回避”和“压抑”策略来应对压力。因此,了解影响压力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对策略

压力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个体、群体、环境三个层面,因此,个体可以针对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个体而言,可以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来降低压力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群体而言,可以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来缓解压力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环境而言,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减轻压力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个体层面,人们可以通过对事件进行合理归因来缓解压力;在群体层面,人们可以通过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来缓解压力;在环境层面,人们可以通过调整应对方式来减轻压力。对于个体而言,合理归因是积极应对压力事件的重要前提;对于群体而言,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是缓解压力事件的重要条件;对于环境而言,调整应对方式是缓解压力事件的重要途径。

此外,不同应对策略在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例如,积极归因能够降低消极情绪水平和负性情绪水平;积极归因通过激活自我效能感和提高自尊来缓解压力;积极归因通过提高成就动机和降低自我期望来缓解压力;积极归因能够减轻个体对负性结果的担忧程度。因此,应对策略的选择取决于个体、群体及环境因素。因此,在心理干预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不同来源的压力源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要注意到不同个体、群体以及环境因素对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对策略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作用。

三、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目前,针对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对认知、情绪、行为和人格四个方面的影响机制上。认知机制认为,压力能够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从而引起情绪或行为反应。情绪机制认为,压力能够引起个体的情绪反应,即消极情绪或积极情绪。而行为机制认为,压力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即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人格机制认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由于不能对压力做出恰当应对,从而会导致压力进一步加重。

尽管现有研究对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已有了一定认识,但由于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不同,研究结论仍存在分歧。一方面是因为虽然现有研究对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了一些共识,但也有不少争议。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完全一致(如量表、实验设计、被试等),以及不同的假设模型和理论视角(如认知-情感理论、情绪-行为理论、人格-行为理论等)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要更好地理解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及其作用方式和程度,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心理干预策略

压力作为一种影响因素,是个体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而针对不同压力源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个体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压力源本身的应对;二是对个体所处群体的应对;三是对环境因素的应对。根据压力源本身的特点,以及个体、群体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程度,本文将压力源划分为四类:一类是重大事件;一类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一类是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火灾等;还有一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源,如考试、就业等。心理干预策略是针对不同类型压力源而提出的针对性措施,主要包括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环境层面三个方面。其中,个体层面主要通过改变个体特征(如认知、情绪、行为等)来缓解压力;群体层面主要通过提高个体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环境层面主要通过改变群体特征(如班级、宿舍、学校等)来缓解压力。

五、总结

心理压力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心理压力的概念、产生及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包括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标、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休闲活动、寻求社会支持等,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研究压力的产生机制,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和预测压力的产生。探索更多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压力对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结合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研究压力对大脑功能和神经递质的影响,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讨新的技术和方法(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以便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心理服务。总的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心理压力的理解将更加全面,应对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也将更加有效,人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龙瑞全,魏宏伟.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策略探究[J].老区建设,2017(04):90-93.

2.张红玲.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J].作家天地,2019(22):89+115.

3.赵金萍,戴晓晖,刘云章等.积极心理学策略对心理异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07):656-65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