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下传统粮仓空间再生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工业遗产下传统粮仓空间再生设计研究

程丽新1   李佳惠

1身份证号:130702197003220925

2身份证号130703199804131522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仓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粮仓作为城市文脉的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新时代要打造更高水平的粮仓还面临因农业弱质性引发的种粮比较利益低,由农村土地制度导致的土地细碎化,以及支农财力有限和农业投资风险过大等依靠现有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自身发展无法突破的困境。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传统粮仓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其次探讨传统粮仓空间再生设计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传统粮仓;再生设计;保护利用

引言

近年来,在“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目标的指引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粮食综合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四大作物种子单季生产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传统粮仓的发展现状和困境

1.1现代化进程下传统粮仓被取代

粮仓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贮藏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大量的历史考证,我国粮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7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不仅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随着我国粮食系统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储量大幅增长,但随着农业向现代化转变,传统粮仓已无法满足国家粮食存储的需求,也无法实现现代化农业中的机械化功能,导致传统粮仓与现代化储粮需求脱节,逐渐被现代化高科技的粮食储备基地取代,许多旧粮仓废弃闲置甚至被大量拆除。

1.2农业投资风险过大,天粮仓建设可能后继乏力

农业生产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较为明显。在市场价格方面,受疫情防控、能源价格上升、国际粮价冲击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以来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反复波动,给农业企业和农户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投资风险显著增加。在产权稳定性方面,外来业主常因担心村集体和农户随时收回承包地而抱着“竭泽而渔”的态度,过度耗竭地力以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

1.3装备技术水平落后,科研支撑能力薄弱

中国冷链物流技术尚未成熟,流通成本与流通损耗过高。以上问题主要归咎于中国粮仓自主创新科研能力薄弱,科技创新进程缓慢。全国科研单位间缺乏交流,尚未有研究资源和前沿视角共享平台,产学研联动机制欠缺,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度不足,影响了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建设科研经费支持不足,对于研究周期长、资金量大的专项配套不足,研究缺口大,科研人才流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2传统粮仓空间再生设计对策

2.1更替空间功能

随着城市空间建设的飞速发展,工业遗产下的传统粮仓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单元,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粮仓资源进行合理转化。通过空间再生将现代意义上的新功能赋予原先的主要功能—存储粮食,使得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符合城市空间秩序。在进行传统粮仓的再生设计时,应结合旧粮仓建筑的建筑特点、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等,合理进行空间功能更替。维护粮仓原有的风格特点,以满足人们对场所记忆的精神诉求。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将现代社会功能植入其中,赋予传统粮仓新的活力和生机,激活传统粮仓空间再生的可持续性。

2.2加快提升主粮作物的农业保险覆盖率 

应尽快提高三大主粮保险覆盖率,其中大灾保险要尽量全部覆盖、粮油作物保险应逐步覆盖到全部核定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财政补贴主粮作物农业保险的标准。加强农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地理信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承保、查勘、定损以及理赔等进行合规校验,实现农业保险数据精细化管理。

2.3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粮仓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多层次技术人才,为粮仓事业输送对口基层、研发、管理等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加大粮仓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搭建国家级粮仓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高素质粮仓科研团队,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引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整合科技力量和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新思路、新方向,实现产品加工向高值化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2.4推进农地制度改革,扩大天粮仓建设格局

(1)抓住改革试验区机遇,进一步完备承包地“权利束”。充分利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的机遇在成都等条件成熟地区“先试先行”,试点本集体以外业主获得集体成员身份认定,进而有获得土地承包权的权利;恢复农民集体对承包地享有“收益权”,使农地集体所有权不再被“虚置”,其收益主要用于集体对承包地的管理支出。(2)完善农地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各类市场交易主体。整合各类土地交易所,建立面向全国的省级农地产权交易中心。创制各类金融衍生品,实现土地产权证券化,提高产权交易的可操作性;大力培育土地确权公司、土地银行、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等中间机构,使土地整治治理结构由“政—农户”转变为“政—组织—农户”,增强农户流转动力,降低政谈判成本。(3)赋予农地完整的物权权能,激活农地抵押融资等权利。鼓励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等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在推动农地自动续期和扩大转包范围的政策背景下,延长农地抵押贷款周期。大力发展服务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和拍卖的“土地银行”。

2.5处理外部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粮仓空间再生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注重周围景观环境与建筑外部空间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地域景观特点,科学地进行外部景观设计,充分结合旧建筑的历史特色,实现新旧设计相互联系,体现空间层次感。时代在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也必不可少,设计师需要在维护旧事物的基础上展现符合时代变化的新产物,以彰显时代特色。粮仓再生空间与外部环境相配合能够再现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粮仓景观,赋予建筑新的场所精神。对整体环境进行评估与治理,合理规划场地功能,营造具有特色的景观小品,形成地域特色风貌。在景观环境营造中,可以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本土植物,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充分体现传统粮仓原始的肌理。通过景观绿化修补来推动传统粮仓景观的提升,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也是评价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再生过程中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粮仓建筑与外部空间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彰显和谐之美。

结语

现有的关于粮食产量和消费预测、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耕地变化情况带来的影响以及粮食产业发展模式等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缺少从整体性视域进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粮仓面临的主要困境,最终回答新时代如何打造更高水平天粮仓这一时代命题。如果再生传统粮仓空间,将历史建筑转换成符合时代新需求的文化载体,就能使工业遗产下的传统粮仓发挥其现代价值,延续和发展场所精神,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薄宏涛.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2.

[2]阮悦来.城市场域文化建构:公共艺术在城市工业遗产的空间转向与媒介融合研究[J].雕塑,2022(3):38-41.

[3]刘贵文,赵祯,谢宗杰.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1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