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戴畈模式”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3

农村居家养老“戴畈模式”的启示

方仙芝

中共新县县委党校  河南 信阳  465550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和农村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且农村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科学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党委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河南省新县戴畈村通过创造性地实践,依托“三留守”服务中心,激活乡村资源,探索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就地养老服务方式——“戴畈模式”。这种模式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和少子老龄化的态势下,既不改变居家养老的住所,又能获得来自外界的养老扶助,这种方式延续了国人居家养老的传统格局,满足农村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意愿。是一种适于人口移出老龄化背景下,满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特点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值得我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居家养老,戴畈模式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和农村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且农村的形势更加严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从全国看,2020年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根据研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将继续加剧,并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镇更为急迫。二是老龄化速度快。2010—2020年,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了8.83和7.66个百分点,与2000—2010年相比增速明显加快。三是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2020年,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了1.21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了9035万,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了1667万。

以上数据表明,在人口移出老龄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护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的移出造成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生活照护的缺位,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养老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社会养老服务并未得到农村老年人的普遍认可。在社会养老发展举步维艰、家庭养老在新时代背景下又力不从心的处境下,如何寻求和发展一种新型的、能满足我国农村老年人照护需求和养老意愿的养老服务模式,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善养,是当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科学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党委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河南省新县戴畈村通过创造性地实践,依托“三留守”服务中心,激活乡村资源,探索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就地养老服务方式——“戴畈模式”。戴畈村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既包括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也涵盖了机构养老的一些专业服务,使得农村老年人可以像家庭养老一样,在不改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前提下享受到比较专业的养老服务,也解除了农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后顾之忧,是实现农村居家养老的有效方式。

二、居家养老“戴畈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戴畈村又名“三甲冲”,位于河南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总面积2.9平方公里, 辖9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现有耕地1347亩,土地总面积2500余亩。

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水稻约400亩,特色产业油茶约650亩。传统产养殖业以鸡为主,是典型的家庭式散养,并没有产生规模效益。第七次人口普查全村户籍人口1138人中,60周岁以上老人182任,65岁以上老人135人,80岁以上老人16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41人,分别占老年人口的22%。根据户籍人口统计,全村老龄化率在18.5%左右,若按实际在村人口计算,老龄化率则要高达40%。因为子女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还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子孙、看家护院、农业生产的任务,留守老人身体和精神上都倍感压力。

农村老人素有故土难离、在家养老的习惯。比如说我们在戴畈村调研:村民石生奎今年76岁,患有肺气肿,不能干重活,稍微动下就喘气。石生奎的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都在郑州,孩子几次希望接老父亲同住,但老人觉得城里住不惯。村民吴秀先今年85岁。只有一个女儿,多年前出嫁了。吴秀先不愿意跟随女儿,就成了一位独居老人。农村老人经济收入差,生活水平低,再加上不愿意离土离乡,种种现象表明,戴畈村的养老有三大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老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经济负担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给农村养老公共服务带来了契机。

2017年11月,信阳市民政局老龄科科长陈孟辉任戴畈村驻村第一书记。在走访中发现,戴畈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通常既从事农业生产,还要照料子孙、看家护院,老人们要承受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留守、独居、空巢老人问题在戴畈村十分为突出,就开始了探索农村养老。

“如何用民政元素来破题戴畈村的治理工作?”民政元素是什么?就是民生问题,就是要解决好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戴畈村的第一任驻村书记杨威拟从解决“三留守”人员作为工作切入点,决定将农村“三留守”工作作为乡村治理创新的抓手。

为有效解决“三留守”问题,让“留守妇女拴住留守娃,照顾好留守老人”,戴畈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协会,将全村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老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将7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纳入一般服务对象。老年协会利用地缘亲情优势,就近聘请8名品行优秀的留守妇女为孝心护理员,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和手机APP,由老年协会将老人的服务需求发送给孝心护理员,她们会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助洁、助餐、助行、助医、理发、精神慰藉、送生日蛋糕等7项居家养老服务;为一般服务对象提供精神慰藉、理发、送生日蛋糕3类服务。她们完成工作后,APP会自动记录其服务轨迹,老年协会每月导出服务数据,定期为护理员结算服务报酬。

总结起来,戴畈村的养老工作逐渐形成了“五个一”的“戴畈模式”。一是强化一个引领:坚持党建引领原则。在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戴畈村坚持党建引领原则,将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嵌入到养老服务工作中,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的引领作用。并由乡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老书记、党员等构成养老服务工作的核心主体和关键力量。二是建立一套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养老服务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先后制定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管理制度》《孝心护理员管理办法》《戴畈村老人社区养老积分管理办法》《居家养老服务安全承诺书》《积分养老管理办法》《戴畈村居家养老服务指南》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三是打造一个阵地:建成“三留守”服务中心。2018年起,市民政局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三留守”服务中心。中心总投资近300万元,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置活动室、中央厨房、餐厅、失能淋浴房、幸福影院、社工居室。四是培养一支队伍:选拔孝心护理员。戴畈村以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从本村富余劳动力中精心选拔了素质高、人品好的留守妇女作为孝心护理员,设立了专门的孝心护理岗位,聘请她们为本村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五是搭建一个平台: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2020年,信阳市投入194万元,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该平台是集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养老服务行政管理平台、养老服务机构监控平台、养老服务机构场所网络地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时监控、养老服务信息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四、居家养老“戴畈模式”的启示

戴畈村通过创新居家养老,解决“三留守”问题,全面完善社会治理,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很好的样本和示范,同时对于做好养老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一)做好养老服务需要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背景下,购买服务是政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在其落地的过程中,关键是加强财政的支持,形成长效稳定的财政制度。

首先,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可扩大党员比例,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其次,注重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护理人员,以便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养老服务。最后,动员市场、社会、家庭、志愿者、民营机构、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工作,调动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二)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利用村集体闲置房舍等资源或原有老年活动设施,给予适当投入改造,添加必要的文体活动器材,因地制宜地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大院。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完善服务设施,拓展为老服务功能。

(三)规范服务方式和内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空巢、失能、高龄、贫困等老人以及分散供养“五保”老人为重点,针对不同老年人的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对经济困难确需要政府保障的居家老年人,应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保健等福利性服务。对大部分身体尚好、能自我行动的农村老年人,主要通过养老服务大院设置亲情化、人性化的为老服务项目,达到为老年人服务的目的和宗旨。

(四)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居家养老服务大院要依托村委会和村老年人协会,协调乡(镇)、村其他为老服务组织,动员卫生院(所)、商业、餐饮等营业服务点构建服务网络。要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具备条件的应设立为老服务和求助热线,为有困难老人提供上门便捷服务。建立以村干部和老年人协会为主体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依托中小学校、党团组织,动员组织有爱心、愿意为老年人服务的农村群众组织和个人参与为老服务,逐步建立起义工和专职人员相结合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还可以成立各类老年文体活动组织,让老年人实现我管理力、自我服务。

(五)谨防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中的“行政化”倾向。养老服务既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其顺利落地也需要政府的培育和引导。在经验推广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行政化”的倾向,不能为了治理“便捷化”的考量而陷入到“形式主义”工作中,最终造成养老服务落空。

(六)避免盲目拔高养老服务标准。现阶段,农村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养老服务水平的限度。农村老人的需求处在最基础层面上,养老服务的重心放在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上,主要解决老人的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基本诉求。因此,农村养老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服务覆盖面,应该有一个“从低到高”、“从少到多”、“从窄到宽”、“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万颖杰.村庄本位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21(06)

[2]林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部论坛,2015(2):73-81.

[3]蔡昉.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J].劳动经济研究,2020(6):3-6.

[4]杜鹏.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2108(26).

[5]程志强.马金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演变与应对之策[J].学术交流,2018(12).

[6]刘磊.“十四五”时期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挑战与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21(05).

[7]何倩倩.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困境与应对———基于两代老人共存现象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1(08).

[8]候雅倩.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9]乔宁波.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方仙芝(1987.04)女,汉族,河南新县,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