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反洗钱管理困境及改进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0
/ 2

农村金融机构反洗钱管理困境及改进建议

付敏

东北财经大学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扎实推进《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强化风险为本监管,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处罚金额。目前,国内吸毒贩毒、电信诈骗、贪污受贿、偷逃税款、非法集资等犯罪日益增多,面对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严峻的犯罪形势和不利的自身条件,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开展反洗钱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是国家普惠金融政策的主要实践者和承担者做好农村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防范工作对于遏制广大农村地区洗钱犯罪活动的猖獗蔓延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民权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一、反洗钱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负责部门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一般将运营部定位为推进反洗钱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过运营部毕竟不是专门的反洗钱部门,与其他部门属于同级关系,协调权限不足,获取资源有限,部门人员配备不足,推动其他成员部门开展反洗钱管理较为困难,使得反洗钱管理领导组流于形式,导致本单位反洗钱管理由运营部独自承担,降低了反洗钱管理的效率。而且,运营部还承担业务营销和客户拓展,难免存在重业务发展轻合规风险管理的现象,赋予其反洗钱管理职能,对其主要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组织架构难以满足反洗钱管理的复杂性、专业性要求,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反洗钱管理的合力。

(二)客户身份识别存在障碍

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时间较长,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针对业务系统大量客户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的现状,各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客户身份信息治理工作,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公告、短信通知等方式,鼓励客户及时更新完善留存的不完整、不真实信息,存量客户信息完整率有所提升,但仍有部分客户对身份信息完善和变更不积极不主动,导致客户身份识别的基础问题仍存在,信息有效性有待提高,这距离反洗钱履职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三)异常交易分析深度不足

随着网点非柜面业务的发展和电子交易行业的出现,与银行传统柜面业务相比,此类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客户带来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种通过非面对面交易的方式给客户身份提供了一定的隐蔽性,容易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通道。线上支付模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隐秘性强、资金转移快捷的特征,使得交易主体身份难以核实、交易真实性难以确定、交易链条难以追踪,电子化非法交易监测难度不断增强。这些因素不利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容易导致可疑交易信息分析失效,造成可疑交易报告漏报现象。

(四)内控制度缺乏完善度

近两年,反洗钱监管政策不断更新。如,以《反洗钱法》 修订为主线、全面完善反洗钱制度体系,《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已于2022年6月1日发布。在监管政策更新频繁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反洗钱制度体系显然已无法达到监管要求,风险等级分类及风险评估制度亟待完善或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制度、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亟待修订;培训宣传制度、内部检查和内部审计制度、反洗钱保密制度、配合反洗钱调查制度等具体工作细则等亟待补充或完善。

二、反洗钱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未依据组织权变理论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架构的设计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不同、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行不断地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组织架构很大程度已经不能适应愈发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日益增加的反洗钱业务量,不能满足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如果机构并未及时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横向各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性依然处于较差水平,就会严重影响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科技支持投入不足

反洗钱管理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依靠反洗钱系统来实施。随着洗钱犯罪活动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渠道的不断扩大,监测标准和评估模型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反洗钱系统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持来不断维护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现有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模型不够精准,反洗钱系统更新优化也不及时,究其原因就是科技支投入不足。如果科技支持跟不上,必将采用更多的人工分析来判别各项异常情况,即增加了人工操作风险,又降低了分析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导致反洗钱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三)放管服”改革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

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的注册时间大幅压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放管服”改革给市场主体带来了便利,但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身份信息方面的不对称,客户掌握自身丰富信息处于有利地位,给农村金融机构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只有通过开展客户身份识别,了解客户身份信息,才能准确分析客户的资金交易,不法分子钻监管漏洞,开展洗钱犯罪活动,极易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四)内控制度缺乏相应配套保障机制

完善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是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质效的有效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反洗钱内控制度体系不完整、配套保障机制无明确规定等情况,由各部门或各机构根据各自情况而定。考核激励无法发挥导向作用,内部检查也起不到自我纠偏作用。这就导致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各项规定执行不到位,容易受到监管处罚。

三、反洗钱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组织架构

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治理结构,突出高效、灵活的法人机构特点,通过梳理和调整组织架构,建立反洗钱的管理体系,确保反洗钱各岗位责任明确,工作关系明晰。要构建从行长、反洗钱管理领导组、主管部门、其他业务部门和营业网点全覆盖的反洗钱组织架构,实行合规条线网点合作机制,人员配备方面要与银行的经营规模相适应、与反洗钱管理目标相匹配,按需设置岗位并配置人员,转变当前反洗钱合规人员配置较少的现状,将业务素质高、合规意识强、有责任心的人员选派到反洗钱岗位上,夯实反洗钱人力资源保障,保证反洗钱运作规范顺畅。

(二)确保客户身份识别实效

客户身份识别长期作为反洗钱“四大核心义务”,是反洗钱的一项核心工作,其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反洗钱后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一是在客户接纳环节,对于自然人客户,通过来源可靠、独立的证明文件、数据或者信息核实客户身份,特别要关注异常开户情形。对于非自然人客户,要实行穿透管理,“揪出” 真正控制人、受益所有人。二是打好 “持久战”。要持续关注客户身份信息变化情况,及时在系统中进行客户信息维护,在客户身份证过期时提醒客户及时更新,否则应采取中止给客户办理业务等措施。三是切忌 “一刀切”。优化客户风险等级评定、初次识别、重新识别等具体业务流程,细化小微企业、贫困个人等涉农群体的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让风险等级评定能真正体现出客户真实的风险差异。区分对象地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并结合客户交易行为、资金往来等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身份识别的深度和广度。四是系统调阅特定时段内发生的业务所积累的客户身份资料,启动身份重新识别工作,打造二次识别工作的常态机制。特别在核对环节,要实行复核机制,发挥相互牵制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有效性。五是推动各机构全面理解客户尽职调查的内涵,引导各机构由“客户身份识别等同于实名制”向调查识别客户的真实背景、资金来源、交易过程、贸易流程、账户特征、风险等级划分等深层次方向转型,形成完整的客户“风险画像”前瞻性地预测和框定客户可能做出的各类金融行为,真正实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三)深入分析,强化可疑交易监测

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可疑交易监测水平。一是线索要“深挖”。要通过互联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关注国内外洗钱犯罪变化形势,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开展人工分析,提高可疑交易报告情报价值。二是着眼于 “高发”。要聚焦所在区域洗钱上游犯罪高发领域,深入研究所在区域、机构洗钱活动的特征,加强对涉毒、涉嫌企业境外贪污腐败、涉税、非法集资、网络赌博以及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可疑资金监测。三是核对主体应明确。对不同类型或办理不同业务的客户的资料的核对主体均进行明确说明,避免过于笼统规范,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洗钱风险漏洞。四是报送要规范。要认真分析大额可疑交易报告数据,做到准确上报、加强复核、减少差错。

(四)健全优化内控流程

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具体需要,制定更为细致的配套文件,为各业务流程的有序推进提供更有效的支撑。一是“悟”:要充分学习、领会、贯彻近三年颁布的《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指引》、《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密切关注 《反洗钱法》、《刑法》等修订动态。二是“梳”: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审视其是否覆盖了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审视其从管理层面到业务操作层面洗钱风险管理的核心要求是否执行一致。三是“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政策、程序和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并不断完善高风险业务识别措施、风险为本的尽职调查要求、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汇报机制、职责分工、遵循监管要求、记录保存、动态调整、人员配置、问责机制、培训标准、保密要求等重要内容。四是“练”:明确反洗钱信息安全事件职责分工与组织架构、应急处置流程、演练方案,各分支机构应依据不同场景话术参考,定期组织开展应答话术演练,增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五是“优”:关注优化反洗钱系统的前沿技术,加强金融科技赋能,致力于推动反洗钱系统及平台实现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提升反洗钱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便捷度。六是“立”:进一步探索建立反洗钱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将反洗钱工作评价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中,做到赏罚分明,让绩效管理这根指挥棒真正“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楠.农村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探讨[J].福建金融,2023,(02).

[2]蔡宁伟.我国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体系探析[J]. 福建金融,2023,(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