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越中名士》课程的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1
/ 2

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越中名士》课程的开发

陆颖

柯桥区实验小学 312030

摘要:本文以《越中名士》课程为例,从课程的设计和定位、目标、实施情况、成效与特色、教学原则、评价方式几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拓展性课程建设的经验与过程。

一、课程的设计和定位

绍兴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文化名城,风光秀丽,人杰地灵,自古至今,涌现出不少名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爱国诗人陆游、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奇才奇人徐渭……

家乡名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家乡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学校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正确理解绍兴名人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名人精神,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爱心、有正义感的新时代主人翁,鞭策自己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二、课程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在“越中名士”课程的大框架下,梳理出了“爱国篇”、“励志篇”、“博学篇”、“成才篇”几个主题,将人文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越中名士的生平事迹,逐渐加深对绍兴历史名人及其贡献的理解,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绍兴独特的人文魅力,主动参与到搜集、评述人物的学习活动中。

2、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为将来投身社会,建设家乡打好基础。

2、通过阅读、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活动方式,用心体会这些家乡名士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独特个性,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文精神。

4、学习绍兴名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让学生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和发展输入了新的动力。

三、课程实施情况简介

《越中名士》课程按每星期开展专题活动,分别为“爱国篇”、“励志篇”、“博学篇”、“成才篇”,课程具体实施时,分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校内层面,主要以资料学习、交流讨论、汇报撰写等为主,一般以校本课为主要教学课时,并整合语文、品德等学科教师的学科课程开展教学。校外层面,主要以调查采访、参观考察等为主,一般在学生休息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课程管理如下:

①课时安排:《越中名士》课程的每个主题活动,根据活动内容,都安排了相应的课时,具体见《越中名士》课程纲要。

②教师配备:《越中名士》课程教师主要由语文老师担任为主,其它学科教师辅助课程实施。

③设施条件:学校已具备实施“越中名士”课程的各项条件,包括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教师、家长义工团)。

④教研活动:“越中名士”课程的研究,学部为单位一学期两次,学校为单位一学期一次。

四、课程成效与特色

《越中名士》课程启动至今,我们已经开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曲水流觞”、“阳明故里”、“书圣故里”、“探访周恩来纪念馆”等专题活动。两届四年级学生参与下来,我发现学生的变化是明显的。比如当我们读到绍兴名士小时候的故事,学生们感受到了名人曾经的可爱与不平凡,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潜在力量。比如,鲁迅先生早年在私塾读书时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我们班的“迟到大王”麻涵寒,下课告诉我也要像鲁迅先生学习,从此绝不迟到。我将孩子们带出教室,走向社会实践,追寻前人遗迹,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记忆,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一次,我们去轩亭口了解秋瑾女侠的事迹,很多同学在老师的讲解下,对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佩之情,当讲到秋瑾不幸被害后,很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通过《越中名士》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

1.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绍兴独特的人文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为将来投身社会,建设家乡打好基础。

2.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3.促进了课内课外的联系。打破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只来源于书本、网络,让学生实地亲临,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紧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而是对整个活动有一个统筹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

四、课程教学原则

1、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

本课程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因此,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突破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绐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

2、从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来把握内容标准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了一些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加深认识。教学要深入浅出,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

3、优化教学的组织方式。

(1)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

为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又可节省时间,还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2)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本课程重视探究、实践过程,教师课前必须准备充分,应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和探究。

(3)力求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绍兴教育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考察自然景观或社会调查,使课内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课程评价方式

本课程改变原本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与弘扬越中名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如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自尊自信、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学生要学会知名士——学名士——做名士,学生在通过对名士的认识和了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争做名士的活动中,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懂得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力和行为准则,塑造健全的人格。

同时在评价时,课程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会人士共同评价。同时,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成员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

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课程联合学校开展了“寒假公益课堂——走读绍兴”活动,其中一个主题就是:越中名士,要求孩子完成:

走读任务:

1、走读打卡。走读打卡。拍一张自己在走读地点的照片。

2、名片设计。走读后,凭着对相关景物或人物的了解,给走读的人物设计一张名片。

3、讲一讲。收集一个名士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听。

展示形式:阅读一本名士相关的书籍,或观看一部与名士相关的电影。

最后根据学生走读排行榜数据,各班评选出班级“走读绍兴小达人”,在此基础上再推荐2-4名学生参加校级“走读绍兴小达人”评比,学校根据各班推荐情况进行颁章。这么一来,既向学生展示了整个实践活动的任务,也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还调动了全校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