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1
/ 2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与研究

杨婧超

西安长安湖滨小学

摘要:量感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数学眼光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提升教师对量感教学的认知,课堂上学生出标准量,出直观经验,出实践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量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量感;培养研究

引言

2022版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一核心素养。同时数学眼光的表现也增加了量感。犹如手心手背的两面,难以剥离。数学学习,不仅要对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形成应有的数感;同时也要对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发展应有的量感。教师培养学生量感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量感的定义。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量感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很多经验也离不开量感。

二、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1)教师重视课堂量感的教学。

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其实学生的这种感知却是比较片面且肤浅的,只是认识没有深入地感受。因此教师应重视量感这类感知课的教学,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教师重视量感的教学应当做到三舍得。一,舍得准备学具。学生只有借助充足的学具,才能感知更充分,更全面。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教师应给学生准备不同质量的物品,除了1克、10克、100克、1000克这些标准物品外,还应有生活常见不同轻重的物品,让学生经历大量的实物掂、称活动,学生对物体的轻重才有感觉。二,舍得时间。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调动多感官参与,反复参与得到的感觉认知。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活动,获得不同的感知程度,发展学生不同的量感。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单元的起始课不用设置太多的学习内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测量身边的一件物品有多长,逐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量感经验。三,舍得放手。学生的感觉无人能替代,只有亲身经历,亲自思考,才能突破自我,获取更多的量感经验。学生在感知活动中,教师只需要提供标准,具体的感知方法、过程可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学生在掂一掂估计物品质量时,误差容易较大。学生就可以生生互助探索出很多所辖误差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活动经验。

(2)借助生活经验,出计量标准。

任何一个常见的量都有自己的标准,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就是1厘米。而是首先借助计量标准的工具,让学生看到1厘米的标准有多长,让学生经历在生活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感知它的长短。要让学生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物品去帮助其建立并记住这个标准量。

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学生才能在头脑中逐步形成不同量的参照体系,头脑中的参照体系越丰富,对他理解和估计就越有帮助。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和量有关的问题时,大脑能快速调出这些标准量的物品进行类比,去估计实际事物的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在估测和对比中增强量感。

(3)借助课堂实践,出直观经验。

量感,不仅读二声liáng也读四声liàng。二声的是一个动词,表示测量、度量。因此,要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必须让学生经历大量的度量活动。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学生借助100克的标准量,估计1个土豆的质量,通过称量得到准确的质量;接着借助土豆的质量估测一瓶水的质量,再次称量得到准确的质量……就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掂、估、称感受不同轻重的物体。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建立新的质量单位标准量,丰富对质量轻重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对常见的量从模糊的认识逐步到清晰的认识。

四声的,是一个名词,与意义大致相同。学生在发展量感时,不能只关注度量单位,也要注重数据的多少。数感是可以省略后缀,用数据表达,而量感则无法独立表达,必须采用数+单位的方式来表达。也就是数感是量感的成果,量感是数感的根本。积少成多是学生对量的最直观感受。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3枚回形针约重1克,当量逐渐递增时,300枚100克,30000枚10千克。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的多少决定了的大小,度量单位从克变成了千克。

(4)借助直观经验,出生活应用。

当学生已形成一定的量感时,就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数学意识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计量单位和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且也是数学表达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又例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校园中的测量》,就是学生对长度单位量感的应用。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借助测量工具测量,也可以借助步测,计算得出。但大树的高度就无法借助测量工具,这时就是考察学生对标准量的累加估测能力。学生需要借助1米的标准量,经历想象、推理等方法估计大树的高度,在实践应用中利用量感,发展更深层次的量感。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将量感的教育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建构量的概念,积累量的经验,逐步发展培养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量感。量感的培养离不开标准的计量单位,只有借助标准量才能实现精准的估计;量感的培养需要实践度量,只有实践才能丰富不同的经验感受;量感的培养要重视生活应用,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量感。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长期耐心的陪伴和细心的指导。培养量感是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每一个数学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周丹.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路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09)

[2]成航.小学生量感培养探究[J].教师博览,2023(15):57-58.

[3]王娇.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教育学文摘,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