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保定市徐水区正村镇高各庄小学,河北 保定 072550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所谓“量感”,就是指学生能够将数学中的度量单位及测量结果与生活中相似的物体进行关联。学生具备“量感”后,有助于对量进行快速的估计、比较及转化。但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量感”培养重视程度较低,且小学生由于接触数学知识的时间较短,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量”。因此,探索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1培养小学生量感素养的必要性

1.1培养量感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知识

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小学数学教材上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点和概念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例如,克与千克、厘米和米、位置和方向等一系列内容都是抽象的存在。只有深入掌握这些内容并准确理解每一种概念的具体内涵,才是完成了一次有效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知识应用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数学量感指的就是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和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性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素质可以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一系列的抽象数学概念、各数学概念之间的抽象关系等内容,进而实现学习层次的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最终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

1.2培养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不仅包括在测试中取得一个更理想的成绩,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是将自己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点灵活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让它们成为帮助自己充分认识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的工具。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归宿。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恰恰是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服务的。例如,学生出于某种目的需要向东南30度方向行进1公里。此时,他们就需要判断东南方30度的具体位置以及行进1公里所需要的时间和1公里的实际大致长度。而准确辨别这一系列的概念都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量素养。换而言之,具备了出色的灵感素养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行为。再比如,超市购物是一种涉及数学元素的普遍性生活行为。学生需要到超市购买1千克水果,那么在挑选水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1千克这一重量单位有一个基本的感知,根据这一感知才能挑选出更加接近真实重量的水果数量,而这同样是数学量感素养被应用的具体表现。

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2.1以可视化手段实现多感官体验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应该尝试采取可视化手段来实现学生的多感官体验。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依托逻辑体系的建构,这样才能让他们吸收并内化抽象的知识及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可视化观察平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及触觉,实现多方联动,以促进学生大脑的思考,让学生在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实践及探究活动中提炼对量的抽象化感知,最终带领学生实现更有意义的实践探索。教师在教学《智慧广场——鸡兔同笼》时,由于学生对数量的概念认知不清,很可能在计算过程中无法清晰地认识到鸡和兔子的头和脚的数量,这样就无法展开更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所以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借助多媒体展示鸡和兔子的图片,而后通过动画分解的方式,展现这两种动物头和脚、脚和脚之间的数量差。以此为基准点,摸索出与之相关的数量关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解题思维更丰富,解题方向更明朗,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感知和体会,促使学生尝试以更为科学的计量方式展开解题实践,让他们对数字的量化更敏感,能够从数量关系着手去建立起与之对应的数学逻辑,丰富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最终达成学生量感的培育。

2.2从生活内容入手,提升学生对量感的认知

在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时,教师要保证情境具备挑战性,这样学生才能在情境中完成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此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创新,最终完成对量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对时间单位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生成性体验,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流动,并以此形成时间观念。教师可以使用计时器,使学生对时间单位有明确的认知。教师可以将60秒作为一个时间点,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按顺序从0开始向后排列写数字,在60秒的时间里,有的学生可以写到80,但有的学生只能写到60。教师可以将时间慢慢延长,学生会发现自己写的数字越来越多,尤其通过几次对比后十分明显。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能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为了建立生活的联系,逐步让学生对时间单位有完整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记录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抽象的度量单位,从而完成量感的培养。又如,“吨”是小学阶段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单位,想让学生对吨产生直观的认知,教师要先构建学习情境以完成铺垫。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怎样测量自己体重的?之后再类比其他的动物,如长颈鹿、河马这些动物的体重要怎么测量?逐步过渡以吨计量的动物,这些问题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的单位无法表示这些动物的体重,形成思维认知的冲突。然后教师可以介绍吨这一计量单位,并展示以吨为单位的物品。如公园里的风景石、伟人的雕像等都以吨为单位,从而引导学生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尝试到公园里观察风景石或者是人物雕像,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量的认知。

2.3组织竞赛活动

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量感发展情况,积极组织竞赛活动,将量感培养内容作为竞赛内容,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强化量感理性认知。以“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为例,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估量竞赛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生活中的各类物品。在活动开展之初,教师和学生将各类物品摆放到课桌上。面对不同的物品,学生跃跃欲试。教师把握时机,将学生4人分为一组,各组成员分成两队。在竞赛的过程中,一队估计眼前物品的长度、质量,并记录数据,另外一队使用合适的工具对物品进行测量,得到准确数据并记录。小组全体成员一起对比估计数据和实际数据。随后,各小组相互比较,估计数据和实际数据相差较小的一组,得1分,最后统计得分情况,得分多者为获胜方。之后,转换角色,再次进行估计、测量。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学生乐于体验活动。在体验活动时,学生纷纷发挥自主性,迁移已有认知,认真估计、细心测量,借此发展量感。在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审视自己的估计和测量情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增强学生的认知。接着,教师让获胜的学生分享其估计、测量的经验,为其他学生提供量感发展动力。最后,教师结合竞赛情况,介绍估计、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认知。

3结语

总之,“量感”不同于“测量”与“度量”,“量感”更加强调将“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小学生接触数学知识较短,理解一些抽象的“量”比较困难,课堂上无法实现“量”的操作与测量也对小学生直接观察“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教师培养学生的“量感”。因此,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数学中的“量”产生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参考文献

[1]范丽.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5).

[2]王小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探究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