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高中阅读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研究

关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

【摘要】审辩式思维是现代人发展所需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它以理性、逻辑为主要特征,而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忽略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问题,在统编教材中,教师应该营造敢于提问、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思维性、辩证性,从更深层次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本文就探究高中阅读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辩式思维;应用策略

【引言】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也不再仅仅只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审辩式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是引导学生从理性角度对问题进行质疑,通过辩论等过程获得最终结果,包含着热情与创造。教师通过语文文章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保持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进行形成形象性思维。

一、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学贵有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的质疑,学生的质疑,是培养审辩式思维的起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疑问,由于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即使教师给出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辩证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完善,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认知为标准去评定事物的美丑善恶,同时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所讲解的部分内容产生质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申辩式思维是极好的内在条件,这时教师不必过于惊慌,学生有质疑就证明他们具有了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意识,创造充满“问号”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对疑问的自信心,从而充分引导他们自主思考。

比如说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鸿门宴》时,这是历史上著名最具凶险的饭局,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思考刘邦为什么知道这场宴会是鸿门宴还要去呢?项羽不杀刘邦究竟是何意图?做的是对的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次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文章,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以项羽和刘邦两位历史人物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自由选择支持哪位人物,在从文中获得的观点,来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交换了思想,锻炼了思维能力,让知识在互动中悄然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在面对来者对方阵营的“咄咄相逼”时,就需要通过文章的阅读和教师必要的补充,来丰富自身对于问题的认识,能够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进一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多样化对话成果的呈现,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能够促使学生在面对别人质疑时,拓展思维,反思自身的观点,进行完善,进而有理有据地辩论,促使学生有选择性地相信、支持他们所认为对的观点,形成自我意识。

二、构建自主学习环境,优化教学内容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合作式的活动形式,来开展审辩式思维应用,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获得来着知识的快乐。因而这就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环境的影响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思辨活动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比如说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工作,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将学生按照平均层次的原则分配在小组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读,让学生先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以便于在接下来的辩论活动中,学生能更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分析,如“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秋与现在我们所想的秋是同一个含义吗?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学到哪些描写秋的诗句或者是文章呢?作者为什么要单单只是写“故都的秋”,没有“春、夏、冬”呢?这篇文章这与郁达夫同期其他作品相比,更有何深意呢?等等,通过层次递进式的问题导入,学生会边阅读边讨论,能够加深他们对文章的印象,便于教师可以更好地控制课堂学习节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热烈讨论,其思维模式得到了培养,对后续教学任务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整体把握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审辩能力

课堂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新课改要求下,语文素养的核心逐渐变成了对语言能力和思想能力的提高,要使语言和思想互为表里,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文章整体把握,在理解文章大意的情况下,能够流利正确地说出作者创作的意图,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而对所学知识时刻保持着一种审辩思维能力,锻炼的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审辩能力。

比如说在统编版高中语文《红烛》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两组照片,其中一组是未燃烧的整支红烛,另一组是燃烧殆尽的红烛,背景都是昏暗的环境,给学生以直观的、冲击性的视觉体验,在阅读文章前,就感受到红烛燃烧的自我牺牲精神,然后由教师引导下,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进行阅读概括,倘若学生不深入文本阅读,不进行思考探究的话,他们就无法了解作者写红烛真实原因是什么,为何会误会红烛?无法真正地理解作者所说“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也就不能对作者最终矛盾释怀的情感感同身受。语文阅读文本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就意味着他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教师要同意学生对不一样事物的分析结果,鼓励学生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面对作品中的人和事,进行独具个性的解读,也正是因为学生的不唯一性,才为审辩式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总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所培养的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审辩式思维,因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在自主阅读、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思考,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申辩式思维。

【参考文献】

[1]宋成龙.高中阅读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研究[D].2022.

[2]张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可行性及优势[J].中学语文,2021,No.889(05):3-5.

本文系哈尔滨市教育学会“十四五”2021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高中审辩式思维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XHZ—145—2103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