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故事促进师幼互动质量的有效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幼儿园课程故事促进师幼互动质量的有效提升

钟涛

四川省都江堰市紫坪铺幼儿园     611830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幼儿教育更加强调幼儿的综合素质、自主探索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幼儿为中心,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利用创设情境、提问引导、材料操作、环境支持、师幼互动等多元教学方式使幼儿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探索新知识,亲自参与并体验互动,获得感性的知识和经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2022 年2 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师幼互动”定为关键二级指标,成为幼儿发展和园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园秉承“尊重幼儿,服务家长,联动社区”的办园理念,根植于山区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组织教师不断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以园本课程为引领,班本课程为实践,课程故事为载体,积极促进师幼互动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立足乡土,积极与幼儿共情,捕捉课程故事“活源头”

我园地处山区,园本特色课程是根植于龙池本土资源的自然课程,以“自然为媒,生活为介”为课程理念。老师如何敏锐地捕捉、挖掘,激发孩子们对本土资源探索求知的情趣,将相关资源转化为班本课程,引出课程故事“源头”?首先,老师们要争取与孩子们达成共情及认同感。在立足龙池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以园所为原点建立较为系统的乡土资源库,积极筛选、统整、盘活,增强对本土资源的洞察力和掌控力。如龙池区域及虹口国家自然保护区常见的动植物、节日、民俗等等。其次,老师要以儿童的视角让资源“活起来”,将课程活动多元化实施、开展。如把本土蕴含的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与孩子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设置情境或者抛出问题,从孩子们的情趣需求引出课程故事的“活源头”。一是力求活动形式突破扁平,更多立体地调动幼儿手、眼、口、耳,用肢体多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并随机设计和开展符合乡村幼儿兴趣和需求且丰富多样的课程活动,充分融合“环境创设、一日生活体验、室内外游戏区域互动、集教的五大领域渗透”,促进每个孩子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并能积极建构新经验,让课程具有在地性,孩子们也有在地感。如大班课程故事《你好!蘑菇菌》,一天大班老师介绍幼儿园午餐有菌子汤喝……有小朋友说我们龙池的山坡上、草丛中、大树边有时都可以看见不同大小、高矮、模样的菌子……另外有几个小朋友问老师,我们可以把龙池山上的菌子采了拿到幼儿园吃吗?其他小朋友也跃跃欲试……经幼儿开展大讨论后,老师支持孩子们逐渐拉开了《你好!蘑菇菌》课程故事之旅的序幕……

二、团队引领,科学梳理,师幼共建课程故事“支架”

幼儿园课程故事是指幼儿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对自身发生的真实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实践的记录。同时幼儿园课程故事也是在表达教师从课程活动自身与幼儿互动的亲身经历中,以及内心感悟中得出的对课程的理解。

课程故事具有真实性、故事性,以及反思性,故事主体角色更多呈现的是“幼儿”,展现的是孩子们学习成长与发展轨迹。所以我园立足于园本课程理念,从班本课程审议为案例入手,通过学习专业理论和优质案例、尝试、探讨、改进,帮助教师对幼儿、资源、课程进行重新认识和拓展,关注幼儿自主发展的需求,使幼儿真正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人,同时提升教师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能力,逐步形成班本课程故事的“支架”结构,包含主题背景、课程缘起、课程网络的预设、课程实践、课程反思几部分。如我园大班课程故事《你好,蚕宝宝》“主题背景”基于了解春天大自然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其中,饲养小动物活动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也是培养幼儿责任心与坚持性的一条途径。——“课程缘起”孩子们从春天的小昆虫和小动物调查投票选出“蚕宝宝”——“课程网络图【你好,蚕宝宝】”在教师预设课程计划后,又从孩子们自己“问题清单”讨论补充丰富了“课程脉络”,最终形成课程图谱(思维导图)。——“开启养护蚕宝宝的探索旅程”(饲养、观察、记录、一日生活环节中五大领域与“蚕”相关活动的融合渗透……)—反思总结:学习与发展、师生收获等。

三、“三维”凸显幼儿在课程故事的“主角”地位,提升师幼互动的能动性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要根据幼儿在游戏、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适时给予个性化的鼓励、帮助、支持和指导。

课程资源孕育在自然、社会、文化中,与幼儿真实生活相关联的一切能够转化或支持教育活动的事物都可以是课程资源。老师要捕捉孩子的情趣和需求,全面、动态地倾听、观察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努力发现和理解世界在孩子们眼中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想法;并且老师要高度重视幼儿的感知和体验,以达成对幼儿多元化能力的培养。

其一,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情趣和需求。在设计幼儿日常活动时,我们可以尝试瑞吉欧的“倾听教学法”,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尊重和关爱的互动环境,通过倾听,结合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和不断改进的循环过程,深刻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与孩子们一起发现生活的意义所在。幼儿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课程的基础,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更多感知、体验、探究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活动形式,构思更符合幼儿发展、学习的课程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激发幼儿兴趣与幼儿需求的“关键点”。例如,每一次实践或学习活动后,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一兴趣点的反复验证中得出结论,并进行记录。验证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把主动权交还幼儿,让他(们)自主策划、交流、协商、动手,从而促进其探索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一来,既促进了课程的良好发展,也为课程故事提供了更多精彩的素材。

其二,关注幼儿的表现与话语。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能具体看到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已有经验和其好奇的程度。“课程故事”更应该注意幼儿的反应与表现。这不仅能促使教师提高课程故事的教学水平,也能体现课程故事对幼儿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在“我的兔子朋友”这一课程故事中,教师让幼儿用泥工的方式展现可爱的小兔子。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泥工作品分析他们对兔子的兴趣点,以及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此外,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泥工作品了解幼儿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故事整合”中教师通过聆听、观察、解读,能精准把握幼儿的心态特征,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三,关注幼儿的学习水平。课程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探究、动手、思考过程中的学习水平。它能直接体现幼儿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在课程实践中,幼儿提出问题、主动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能让幼儿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幼儿教师在进行课程故事的梳理、回顾、总结时,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将幼儿的学习过程、经验积累过程完整记录下来,从中也直接展现幼儿全方位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水平。

课程故事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在聚焦师幼互动的成长和发展。如在陪伴孩子们一起“养护蚕宝宝”的过程中“倾听孩子、观察孩子、支持孩子……”老师从中更加明确幼儿学习的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更加能站在幼儿的立场,基于幼儿兴趣不断引发新经验,助力幼儿学习与发展螺旋上升;并遵循幼儿生命成长规律,呈现幼儿多感官、多渠道的真实参与体验;师幼从中共同学习、成长,努力成为一名有专业精神暨情感的幼儿教师。

在幼儿园老师们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契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和问题,理解他们各具个性的学习方式,根植园本课程理念,发掘更具价值和意义的班本课程,让孩子在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最终生成出一个个生动的课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