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如何护理?做好几件事的人,心脏不会突然“停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心律失常如何护理?做好几件事的人,心脏不会突然“停机”

刘瑜

武胜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四川广安638400

心律失常是指的是心脏跳动的速度、节律或形态异常。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因此,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与病因

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一种常见疾病,涉及到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律或过快、过慢等情况。根据其特点和病因,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房性心律失常:这类心律失常源于心脏的心房部分,最常见的类型是房颤和房扑。房颤是心房颤动不规律,可能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增加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风险。房扑则表现为心房的快速有规律的收缩。

2. 室性心律失常:这些异常节律起源于心室部分,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室速可能导致心脏泵血不足,而室颤则是一种紧急情况,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3. 传导阻滞: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涉及心脏的传导系统,可能导致心跳过慢或不规律。常见的例子是心室内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

4. 机械性心律失常:这类心律失常与心脏的结构问题相关,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例如,心脏肥大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与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使用、代谢问题以及其他健康状况相关。心脏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等,都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电解质如钾、钠等的异常也可能导致心脏节律紊乱。某些药物,尤其是影响心脏电活动的药物,也可能成为心律失常的触发因素。

1. 心悸(心跳过速或过缓):心悸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心脏跳动速度异常增快或减慢时,患者可能感到心脏跳动明显加速或减慢,甚至可能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

2. 胸痛或不适:心律失常可能引起胸痛、压迫感或不适。这种不适可能会在心脏跳动时加重,但也可能在休息时出现。

3. 头晕和眩晕: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输出不足,影响到大脑的供血,从而引发头晕、眩晕或晕厥。

4. 呼吸困难:当心脏跳动不规律或过快时,可能影响到心脏泵血效率,导致身体组织和器官供血不足,引发呼吸困难。

5. 疲劳和乏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增加,使得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正常活动,因此患者可能感到持续的疲劳和乏力。

6. 其他症状:心律失常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失眠、焦虑、恶心等。

识别心律失常的症状通常需要倾听自身身体的信号,但也可能需要医疗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你感觉出现了心律不齐、明显的心悸、胸痛、头晕等症状,应该尽快寻求医生的建议。医生可能会进行心电图检查、Holter监测等以确定心律情况。此外,定期体检也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问题,尤其是对于存在心脏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

二、心律失常的症状与识别

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心脏的正常跳动节奏,导致一系列不适和症状。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和识别方法对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律失常的护理

1.正确的用药

心理失常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管理,以避免病情恶化和产生严重后果。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一定要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随意增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

  1. 调节情绪

情绪波动是诱发心律失常的常见因素之一,尤其是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负担,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因此,心律失常患者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激动或压抑。

  1.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但是,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心脏负荷过大或缺氧。

4.合理饮食

饮食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心律失常患者应该少吃高盐、高油、高糖、高胆固醇等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食物,多吃富含钾、镁等有利于维持正常心律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豆类等。另外,还要避免过量饮酒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

5.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心脏功能至关重要。良好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生理机能、稳定情绪,以及预防心律失常等心血管问题的发生。充足的休息有助于平衡自主神经系统,维持心脏的稳定节律。长期缺乏休息和睡眠可能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心脏自律性,进而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1. 做好自我监测

作为疾病的第一责任人,个体在自身健康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积极的自我监测是确保疾病控制和预防的关键一环。通过自我监测,心律失常患者可以更早地发现可能的先兆症状,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降低病情进展的风险,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心律失常的情况下,先兆症状可能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在心律失常发作前出现,是身体在发生变化时的信号。通过认真记录这些症状的出现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情况,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心律失常是一种需要重视和治疗的心血管疾病,但也不必过分恐惧或担忧。只要做好日常护理,配合医生治疗,就可以有效控制和改善自己的心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