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对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

黄路

身份证;452230198506200079 广西来宾 545799

摘要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威胁。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这些灾害性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触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引言

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了解和预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对于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减少损失以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公众对灾害性天气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十分必要。

1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体现

灾害性天气的到来常常伴随着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科普宣传工作,公众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灾害性天气对自身生活和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威胁,从而提高对潜在危险的认知。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可向公众传授相关应对知识和技能,如如何正确使用应急设备、制定应急预案、鉴别真伪信息等。这将使公众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到来,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灾害性天气的防范和应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通过科普宣传工作,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灾害减灾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激发公众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有机结合。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有助于推进气象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公众的参与和关注将促进科学家及时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2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面临的困难

2.1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常常不可预测和突发

由于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科普宣传工作无法提前准确预测和告知公众灾害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和地点。这使得公众在接收到相关宣传信息后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损失和伤害。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也给科普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当突发的气象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可能处于不确定和紧急的状态,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和理解相关的科普宣传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及时而准确地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公众,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科普宣传在受众群体中普及程度不一

一些受众对天气气象知识的需求和关注度较低。他们可能对气象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缺乏认识,认为天气是自然因素,无法改变或预测。这导致他们对相关科普宣传信息的接受度较低,甚至对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一些受众存在对科学知识的不信任或误解。由于个人观念、社会环境和媒体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受众可能对气象科学持有疑虑或错误的认知,从而导致对科普宣传信息的抵触或拒绝。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传统的民间传说或盲目听信谣言,而忽视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2.3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会面临选择困难。不同人群可能使用不同的媒体和平台获取信息,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社交媒体等等。对于科普宣传工作者来说,如何将科学知识更全面、准确地覆盖到不同的传播渠道,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增加了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验证难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这给公众接收到真实、可信的灾害性天气科普宣传信息带来了困难。科普宣传工作者需要加强信息筛选和核实的能力,确保传播出去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消除伪科学和谣言的干扰。

3对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策略

3.1多元化渠道

通过气象新闻、纪录片、特别节目等在电视媒体上进行科普宣传,利用直观的视频和图像向公众展示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预测方法和应对措施。借助广播媒体,制作针对灾害性天气的科普节目,通过声音和专家解说,向大众传递相关知识和技巧,增强受众对灾害性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在地方性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有关灾害性天气科普文章、专栏或专题报道,以文字形式详细阐述灾害性天气背后的原因、影响和防范方法。建立专门的灾害性天气科普网站或博客,定期发布相关文章、解读和案例分析,提供便捷的在线资源和交流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以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科普宣传,利用社交化和分享特性扩散信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和讨论。

3.2强化协作与联动

与气象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获取准确和及时的气象数据和预警信息,并将其纳入科普宣传活动中,提高宣传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与政府相关部门(如应急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共享资源和信息,开展联合宣传活动,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宣传活动,为公众解读气象科学知识并提供专业意见。开展科普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与主流媒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打造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平台。与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合作,并提供专业信息和访谈,增加宣传的曝光度和可信度。

3.3个性化内容

个性化内容是指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定制科普宣传信息,以提供更切合受众兴趣和接受能力的信息。了解受众的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地域等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科普宣传创作。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或专业化的词汇和术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符合大众的理解水平。结合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更直观地展示灾害性天气相关的概念、原因和影响,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将科普宣传信息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或设置虚构情节,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引入互动元素,例如问答、小测验、投票等,与受众进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采用不同的宣传形式,如文章、视频、漫画、海报等,以适应不同受众的喜好和获取信息的习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灾害历史等情况,结合本地背景编写科普宣传内容,使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关注。

结束语

灾害性天气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通过加强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我们能够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出贡献。政府、媒体、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灾害性天气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为实现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菲,王祯晗,石茹琳.对灾害性天气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气象,2022(06):40-43.

[2].气象科普小知识[J].中低纬山地气象,2020,44(04):100

[3]黄薪晔,马俊,谭喆.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高电视天气服务水平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8):328-329.

[4]林荣惠,廖燕珍,周榕贞等.基于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科普传播[C]//中国气象学会.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2第七届全国气象科普论坛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论文集.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2第七届全国气象科普论坛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17:108-111.

[5].气象科普小知识[J].贵州气象,2017,41(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