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探析

梁桂雪徐国峰

(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山东济宁273100)(曾子研究院,山东济宁272100)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得出的发展路径,这条现代化之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深受我国五千多年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是遵循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继续推进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增强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为现代化建设积聚传统文化智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国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一、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传统文化意蕴

(一)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宏伟展望一脉相承。

以民为本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核心观念,要求统治者重视民众、关心民心向背,把民众视为国家的命脉。《尚书》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安宁。中国王朝的兴衰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民众,以民为本,什么时候就能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民众,与民争利,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这种重民爱民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有重要借鉴价值。目前,世界上走在现代化前列的国家不足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而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之和,这既为现代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动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服务压力,其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要想变压力为动力,就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以民为本智慧,体察民情、善用民力。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政党,要实现现代化一个也不掉队的目标,就需要有心忧天下的胸怀,主动了解人民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自觉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行动中,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二)中华文明推崇的富民”“利民等施政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奋斗目标相连相通。

这一特征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利民思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杜绝两极分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鲜明的富民利民思想,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强调民富心齐,国家才能安定强盛。孔子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个不是平分,而是各得其分。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接受贫富两极分化的困境。经济建设的成就来自全体人民,自当惠及全体人民,服务全体人民。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漫长过程。因此,在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分配公平,让全体人民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

(三)中华文明推崇的崇德尚贤教化思想,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愿景相得益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000多年前,亚圣孟子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重视吃饱穿暖,也强调道德文明,主张重义轻利、尚荣知耻。《前汉书》说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欧阳修讲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在现代化过程中,除了财富分配不均和政治参与受阻以外,由精神文明贫乏带来的信仰混乱及道德缺失同样会引发社会动荡。在现代文明建设中,要注重将关于崇德重教的思想精华,融入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让人们在判断是非、明辨荣辱、区分善恶时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推动形成守诚信、讲正义、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四)中华文明推崇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理想交相辉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贯穿于诸子百家的经典文献中。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天地造化的产物,共处在一个有机统一体当中。《荀子》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应遵循这一规律,让万物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回顾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治理代价。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欧美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要生存发展到要生态,从讲温饱发展到讲环保,这些变化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追求。因此,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中华文明推崇的协和万邦对外方针,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政治追求思致相因。

《尚书》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国自古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上古时期,尧基于天下万邦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协和万邦的理念,倡导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理念是古代中国外交的基本遵循,它体现了爱好和平、包容开放的思想精神,为今天我们应对国际竞争、推动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稳定态势,但局部战争有所加剧,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依然存在,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斗争暗流涌动。这一形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现代化道路绕不过去的挑战。从古代的协和万邦到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间所延续的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面向未来,需要我们加强对话合作,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加强彼此信任,在互学互鉴中实现互惠共赢。

二、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本文从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但我们必须看到现代化过程包括又绝不限于这五个方面,它是天下为公、厚德载物、为政以德、自强不息等民族文化精神的综合实践产物。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项目:本文是2023年度济宁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路径探析(23GSJX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址山东省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杨柳国际新城G区钻石公寓梁桂雪

手机1885476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