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研究——以L镇G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3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研究——以L镇G村为例

龚洋

 邻水县委党校 638500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巩固拓展三年行动方案成果,提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到,要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可以说,党中央对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度从未减弱,因此为建成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势在必行。

一、基本情况

1.人居环境村民参与度低。通过调研发现,G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村民参与度较少,大多是由政府主导,村委会主要负责实施,基本属于被动接受的情况。问卷结果显示,属于被动参加、村干部组织了就参加的高达75.6%,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理工作且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仅占 12.8%,基本没有参加过人居环境治理的占 11.6%。村民既是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又是人居环境改善的最主要受益者,G村村民应当意识到自身在治理村级人居中应该担负的责任。

2.脏乱差问题依然明显通过调研发现,G村的人居环境中普遍性问题突出,其中道路路况差、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排乱烧、粪便乱堆乱放是村民反映最为强烈的人居环境污染来源。一是禽畜粪便乱堆乱放导致臭味熏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二是对乱搭乱建意见大,三是河沟投放洗衣液洗衣服,受污染的水又被抽到高地用作生活用水,或者灌溉农田造成化学污染,造成饮用水质量堪忧,四是村民随意倾倒生活污水,或直接倒在马路上,或直接倒在院坝和阴沟里,导致河沟淤泥发臭发黑;五是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和就地焚烧,G村本身是森林覆盖率高达68%,因而随意焚烧生活垃圾不仅造成空气污染,更是夏季山林火灾的重要原因。六是G村卫生厕所改造少,虽然因猪瘟导致养猪减少避免了人畜共用,但大部分村民是在黑暗发臭的猪圈解决,同时,卫生厕所也存在实用性不高的情况,老年人表示“用不惯还浪费水”。

3.人居环境治理差强人意。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数村民对本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满意度较低,有超过一半的村民认为G村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一般,还需改善。此外,占比约19%的村民对村人居环境治理表示不太满意,认为部分村民家中进行了卫生厕所改造和院坝改造,自己仅仅因为是非脱贫户就什么政策都没享受到,因此意见较大。从这个角度来看,G村村委会对房改厕改等政策解读存在缺位情况,也没有及时同村民进行及时有效沟通,导致了村民对政府工作的不信任,这说明政府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这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时仍存在问题,治理成效不明显且没能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未来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4.对政府依赖程度高。在谈及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来源时,大部分村民认为政府要出大头甚至全部负责,受访占比达到了69%,从本质上来看,这说明村民对政府的公共职能的依赖,还存在等靠要的局面。当然,也有21.7%的村民承认与政府共同承担部分经济支出,比如中心广场和公共厕所等设施,还有6.6%的村民认为个人部分由自身负责,比如庭院整改/厕所整改等;还有2.7%的村民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包括污水处理和耕地保护的资金来源,要对粪水排污和采石爆破造成的人居环境问题负责。这说明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难免会出现很多“搭便车”的村民、企业。资金构成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绑定利益联结,让村民和企业为人居环境卫生操心,让整改实现共建共享,长治长效。

5.受访者文化程度低。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村民中,经过问卷调查得知,小学初中学历占到了89.1%,平均年龄60以上;大中专以上学历仅占到了3%,且据笔者了解,在这3%的大中专人群中,平均年龄40岁以下,且绝大部分在外省务工,或者在重庆或者在广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村。因此,空心化程度较高,常驻人口文化程度更低,这也是造成人居环境整体环保和自觉意识较弱,使得各项基本数据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建设,缩小偏远农村地区的城乡差距,才能减少人口流失,实现产业经济水平带动人才回流的好转趋势。

二、人居环境原因分析

1.政府主导性不够。限于传统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困顿,无论是政府还是村社,意识上仍然是被动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按照检查就突击,不检查就放弃的原则,缺失了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先天的意识不足,造成后天的力度不够,加上政府主要从村一级干部中了解村情民意,缺少了直接沟通的有效性,让村民对惠民工程不理解,甚至出现因修建天然气管道路过自家田地而提出高额赔偿的事。因此,政府要充分重视人居环境成效,依靠和发动群众,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同村民切身利益相联系。让广大的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自觉参与进来,成为主人翁。

2.村级偏重经济建设。目前,G村2022年集体收入28500元,主要是靠村集体经济投资产生的利息收入,也就是着重于借贷资本,而对于村生猪生鸡产业,仅停留在税收和就业层面,缺少监督和管理,加上整体层面的重视度不够、关注力不足,粗放式发展造成该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同虚设,缺少制度规范;同时,根据笔者了解,目前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的衔接资金中,G村由于自身不重视,而错失升级换代机会,这不得不说与村委有着直接关系,长期关注度的缺失和自身轻视,导致该村人居环境治理人财物的缺失,制约着产业发展后劲和潜力。

3.村民文化水平低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各种资源在城市农村之间分配不平衡不均匀不充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等加剧农村空心化、老龄留守,致使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下,环保认识不足,思想觉悟低,大多时间村民只是扮演一个旁观者,认为人居环境建设是国家或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由于村民环保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差,加之G村庄规划编制长期以来缺少统一层面的人居环境科学系统研究,又由于农村村居建设信奉风水迷信,加剧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开展推进的难度。

4.宣传力度不够。G村的文化广场和党群服务中心成了摆设,原因在于村社宣传上仅是简单的拉条幅、写标语,为宣传而宣传,而村社除了必要的通知外,很少组织开展专项的人居环境宣传,多数村民不识字,更多的是从队长那里听到收医保缴费,评低保领钱之类的事情,使得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几乎没有起到文化惠民的效果,阻碍了农村人居环境工程的深入推进。

三、L镇G村人居环境改善对策建议

1.补齐各类问题短板

(1)加强政府衔接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充足的资金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是紧扣资金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资金优先支持和投放到乡村振兴重点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把握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聚焦资金安全,加强使用监管。设置衔接期间项目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销,封闭运行,对先借资金的分配、下达、招标、采购、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等环节全程监督,确保资金规范使用。三是严把项目审核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打造负面清单项目,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2)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按照《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安市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到2023年底,按照“适度超前、循序渐进”原则,推动生活垃圾处理信息化,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因此,建议乡镇在实现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基础上,提高垃圾桶投放密度;传统旱厕也是造成村民家中脏乱差的源头,苍蝇和蚊虫横飞,严重影响卫生健康和村容村貌。建议G村高低两地同时新改建村级公厕2座,打造卫生厕所样本,并成立由非公益性岗位的村五保户组成的“村物业”,对村人居设施进行维护:比如厕所坏了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维修,村民转而又去使用原来的旱厕,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出现反复迹象。民生问题4: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引导农村自建新房布局规划更加科学,整治农村残垣断壁和柴垛,利用小块荒地、空地建设果园、菜园,种植乔木花卉等,打造农村独有的田园风光和庭院经济。

2.创新政府工作机制

2.1采取政府+村民对接机制

“政府+村民”模式便是基层党委政府直接同村民理事会对接,将村级人居环境治理项目放在村民的视野中运行。一方面,建设资金来源基本为政府拨款,该模式能够简化资金资金配套方式和下放流程,使下沉到村级项目的资金真正注入到点子上,让村内各项工程接受村民监督,从而调动村民后期自发维护的积极性,实现高质量建设;另一方面,村民理事会能够真正让村民参与到村级自治中来,发挥村民主人翁地位和意识,化解政府和村民彼此间不了解与不信任的问题,提升村民满意度,减少信访事件发生。因此,即“政府+村民”模式不仅仅是“权力下放,纵向到底”,更是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 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通过引导村民进行全面参与,体现了人居环境“以人为本” 的核心思想。

2.2采取多元参与,共治共享

将高校师生、村民、企业等多元主体纳入到工作中,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比如在项目设计阶段,由高校师生构成的规划团队将让村民参与到方案设计中,召开讨论会或线上征求村民的“创意”。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资金管理办法,与规划师策划活动类型和数量,并出台相关政策,待项目提交后根据村民反馈对项目团队进行资金奖励。同时听取企业想法,为后期产业路规划预留路径。由此,参与式设计让设计人员更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让企业更愿意来投资,设计方案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以经济发展为本,而村民和企业对公共设施的主体意识增强,也将主动参与到施工与后期维护的各个环节中来。

综上,“政府+村民”和“多元参与”形成的共同缔造理念,将让G村人居环境建设不再仅仅关注于物质空间层面,更注重社会关系的构建,能有效激发社会活力,重启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改善了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工生活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达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3.强化宣传引导,创新激励机制

从对G村人居环境问卷调查结果知道,村社对人居环境卫生的宣传引导频率较低,超过6成的村民表示没有或很少听说,认为经常宣传的仅占17%。说明村社对卫生环境不够重视,主要以抓经济为主,忽视了环保和卫生的重要性。为此,要打造农旅村社,需要加强对村委和村民的警示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村委参观美丽乡村示范村,深入讲解人居环境对旅游经济的贡献比例和重要作用,引起G村“火车头”发展理念由粗放经济为高质量农旅经济,从而拧好村社经济总开关。

另一方面,可以从公益性活动和娱乐性活动着手,比如利用好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对环境卫生要求进行讲解,或者利用村社的乡村大舞台,通过组织G村在家村民参加和观看环保晚会,以抽奖和游戏问答的形式,向村民宣传爱卫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卫生庭院评价机制,设置评分细则,打造和颁发“最美庭院”“最差庭院”牌子,引发村民议论和被动清洁。欣慰的是,目前G村正在开展“一榜两评”活动,并开通了积分小超市,通过红黑榜积分兑换洗衣液、卫生纸、拖把、香皂、肥皂等生活清洁用品,并对不讲卫生的脏乱差行为进行曝光,激活村民“比学赶超”的胜负欲。但是,在担任裁判身份的村委会成员方面,还需严格履行裁判员身份,坚持一个标准、一个原则,一视同仁,避免让激励机制成为微腐败温床。

4.寻找并发展特色产业

(1)提出产业发展设想,奠定环境改善基础

     根据G村对产业发展方向的问卷结果了解到,由于G村独特的高山气候和优质土壤,蜜本南瓜凭借独特的造型、绵密的口感以及高产量,成为种植面积最广,群体经济效益最大的农作物,成功占到了调研比例的38.2%,其次是宰杀土猪所孕育的刨猪汤文化,涉及农户也较多,能吸引来自重庆和本县的居民上门购买,成为G村农户一大收入来源,占比仅次于蜜本南瓜,达到23.9%,而富硒土壤的冷水稻米,也能打造成高端有机品牌,提升G村知名度。在村民访谈中“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等词出现频率较高,由此,可以从富硒元素着手,打造现代农副产业链,成长为富硒文化的农旅G村。

(2)寻找产业媒介,强化商业变现能力

目前G村已经完善蜜本南瓜基地配套产业,且项目完成后具有后期维护和管护资金,具有良好的农旅产业基础,有利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善,也为后续产业化运作提供了配套基础。由此可预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开发种植多型号多品种的密本南瓜、打造苗木花卉基地、构建高效富硒农业等特色产业,以吸引川渝家庭周末自驾游消费,进而形成“春夏畅游生态园,秋冬漫步丰收山”的休闲观光品牌,优化村民致富增收收入结构。

5.提升市场介入能力

(1)多方面开发销售渠道

利用地方品牌优势,根据G村对潜在消费主力的问卷结果,重庆市长寿区是G村经济贡献率最大。据笔者了解,G村农副产品主要是拉到重庆市葛兰镇进行售卖,因G村所在乡镇距离县城较远,且消费群体有限,因而同重庆的经济往来更密切,占比达到了58%;其次是外地采购农夫产品的商人,主要是收购生猪鸡和南瓜对接大中型超市,销往周边市县,占比为22%,而本地居民消费最低,只占20%,因此,加强同重庆市长寿区生猪鸡和南瓜收购大中型超市对接,引导电商经济和抖音流量,提升产品销售,降低成本。

(2)打好区位优势牌

充分发挥重庆主城区资本优势,吸引各类资本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为村级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提供经济支撑。G村在打造农旅产业道路上,就需要利用双城经济圈前沿阵地优势,加强同重庆市长寿区联系,打好富硒农业品牌广告,充分发挥毗邻前沿阵地条件,利用地方政策优势,吸引重庆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社会力量等参与到村级经济建设中来,通过打造重庆周末农旅后花园,提升人居环境档次。

(3)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财政奖补资金,推进人才回乡,产业回流,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让“空心村”重新活起来,让村民成为人居环境长久改善的治理和享受主体。财政奖补资金具有引导作用,让资金回流的农旅产业成为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的重要背板,实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开通G村富硒农业商城,开农家乐和瓜果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让空心村重新活起来,进而吸引乡土人才和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让村民成为人居环境长久改善的治理和享受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