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双减”背景下“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钟婷

陕西汉中西乡县第五中学       邮编:723500

提要:面对“双减”,学困生转化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形成策略。我的观点: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爱上你教的学科;抓住课堂,给学困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帮助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服务为学困生扫平障碍,为学习提高助力家校合力,创建有利于学习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双减学困生转化策略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学业检测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标准的学生。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都有所不同。某些学生可能具有更快的学习能力,而其他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掌握相同的知识。这些个体差异可能与学困生的出现有关。

2.学习环境:学困生的学习环境可能对其学习困难产生影响。例如,缺乏良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需求、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等,都可能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3.学习障碍:有些学困生可能患有学习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阅读障碍(如阅读困难症)或学习障碍(如特殊学习困难症),这些障碍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4.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学困生可能面临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干扰他们的学习能力,造成学习困难。

5.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当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自信心时,他们可能不愿意投入足够的努力来克服学习困难。

6.吃苦精神缺失: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吃苦精神、付出的努力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弱,也是形成学习困难的因素,不能积极主动学习。

二、“双减”背景下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是2021年教育的重大变革,国家落实的力度前所未有。全社会聚焦教育,猜测教育的未来走向。无论教育怎么变,以人为本的核心不变。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多年以来的教育方式让很多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习惯于课堂问题不求甚解,依赖者辅导班老师的加餐;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更是完全依赖课外辅导,课堂上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知半解。“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学困生没有了课外的加餐,遗留的问题越来越多。基于此,针对学困生的转化,结合多年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策略。

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爱上你教的学科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教育的自然法则。学生只有喜欢一个老师,才会喜欢老师的课,进而喜欢这个学科。每年在接手一批新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情感占第一位。让学生喜欢老师,从接纳开始。走近学生,多与他们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存在困难等,针对学困生更要详细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一人一策,提高针对性。课堂上多体现提问、询问、关心的话语等,特别要让学困生感受到你的关爱,没有放弃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认可你是关心他们的朋友。最终你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他们才能尽力做到。

2.用过硬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精心备好每节课,以高标准来完成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学法,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突出师生双边活动设计,让课堂动起来,尽可能多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只要学生每节课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就能端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如果做到了学困生喜欢课堂,转化就成为可能。

抓住课堂,给学困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1.学困生在课堂上一般比较自卑,缺少认可和关注,他们大多数不敢回答问题。教师一是要设计好师生活动,给学困生展示留有机会。最先一般是没有人愿意参与的,教师可提前给学习实力相对较好的学困生辅导,引导他做好准备。如果这个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让小组共同帮助完成,力争在第一次上台展示中找到自信。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多用宽容的态度包容学困生的不足,用掌声给予他们鼓励。学困生可以在一个宽容的氛围中完成自己的第一次展示。长此以往,学困生找到课堂的存在感,会提升自信心,找到学习方法,形成向上的动力。

2.组建学习小组,把学困生分进每个小组。小组评优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学困生进步的程度,小组成员就有了帮助学困生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不断鼓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就是基础知识再次巩固,是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的良好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全班逐渐会形成互帮互助的浓厚学风。学困生找到展示的舞台,提升学习能力成为现实。
(三)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般是他们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能力欠缺。基于这样的学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扎实预习。没有预习,就没有准备;没有预习就不知道听课的重难点。教师认真编写预习作业,内容包括简单探索性问题,新学知识以填空形式呈现,问答形式让学生填写预习疑惑。在指导学困生预习方面,一定要耐心,帮助他们形成预习习惯,扎实预习。

2.勤于动笔。学困生有些作业不会写,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小组互批的方式,让优秀生指导学困生书写过程;要指导学困生养成勤于写笔记,动笔记录重点知识,典型题的做题思路。对学困生作业书写,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他们作业和其他学生相比还是有距离,也要包容,鼓励他们动笔练习。

3.及时复习。学困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差,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过程较慢。教师在引导他们学习新课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及时复习。可以采用在课堂上复习,也可以采用课余帮助他们复习,也可以引导他们自行复习。学困生一旦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有可能就会脱离学困生的行列。

课后服务为学困生扫平障碍,为能力提高助力

1.精心批阅学困生作业,汇总作业的共性问题,以便在课后服务针对性辅导。最好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效果会更好。

2.做好课后服务的备课,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刨根问底,看学生哪部分需要辅导,做好知识和针对性题的准备,以便学生课后落实当天辅导内容。

3.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学困生一人一册,教师认真填写学困生帮扶记录,重点把辅导内容让学生记录,编写成适合学生的帮扶知识和习题,有利于学生二次复习巩固。

(五)家校合力,创建有利于学习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孩子耳濡目染,也自然会看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要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还要靠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配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还要学习陶行知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从而激起他们自尊、自重、自强的欲望,让他们不断努力向上。作为教师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善待学困生,用我们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