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1
/ 2

农牧区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刘春丽  魏瑞芹

青海省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劳动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手段,可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劳动,而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现代许多劳动都已经被科技所取代,像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扫地、拖地都开始使用全自动扫地机,只需要按动开关即可轻松完成地面清洁。那么,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农村牧区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处于“被冷落”的地位,思考农村牧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为农村牧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能够顺利展开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让农村牧区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找到自己的生长空间,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和现实要求。

关键词:农牧区;中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已经成为中初中教育的基础内容。当代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健康,却忽视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许多孩子在家中几乎是不做任何家务,而家长也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很少让其参与家务劳动。但实际上许多教育学家说过:儿童的心灵就是从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成为习惯,这对于其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初中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让我们对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间接上也推动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以及实施。那么在农村牧区中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时,我们需要思考哪些问题?

一、构建教学情境,合理渗透劳动教育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尚未发展至巅峰,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能力有限。若是一味地灌输理论教育,则无法达成融合教学目标,甚至会激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与逆反心理,不利于融合教学的正常开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开展融合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构建教学情境,依托生动具象的情境内容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感知,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相比于单纯的“口头讲解”,利用教学情境渗透劳动教育更加科学、高效,十分契合学生的思维需求,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课程内容,还能活化初中课堂生机,扭转学生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构建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融合教学路径。教师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借由多媒体技术构建适宜的情境,在情境内容中融合劳动教育。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情境感知劳动教育,逐步养成正确的劳动意识。

二、因地制宜,打造农牧区特色课程

对于农村牧区而言,开发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师资条件、课程资源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于农村牧区而言,尽管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但是农村牧区具备很多城市所缺少多元的课程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实践的场所。让农村牧区在开发劳动课程时发挥一定的自主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牧区的优势,凸显出农村牧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农村牧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各种亲近自然的机会以及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让农村牧区能够发挥其各自的特色,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实际生活条件相适应。我们从中可以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力图通过最“接地气”的途径,开发出更适合农村牧区的劳动教育课程方案。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融合实践活动

当前,初中思政课是融合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价值虽然很高,但教学资源终究有限。要想保证思政与劳动融合教学的高效落实,教师便不能局限于课堂,还需着重整合家庭与社会的教学资源,由此创新融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路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首先,从家庭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结合初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家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做家务。实践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学生传授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家长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与公益团体联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是十分优质的融合实践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劳动,体会到劳动教育的意义,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私奉献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必须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开动脑筋,抓住契机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重阳节、雷锋活动月、五一劳动节等,在这些重要节点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塑造其价值观。

例如,以重阳节为例,教师可以在重阳节前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做做简单的游戏,陪他们聊聊天,或者为其表演一些节目、制作一些美食,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在活动结束后,与教师一起打扫敬老院的卫生,并在最后环节拍照留念,将洗好的照片贴在班级的墙面上,让学生时常能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开展以上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还能使学生学会“尊老”的传统美德,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人的敬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快乐。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开展这类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在教学中的开展价值。

五、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于农村牧区的学生而言,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劳动的机会很多,学生基本具备较强的劳动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达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劳动教育课程不仅包括劳动实践,还要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劳动价值观,因此在农村牧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我们可以从两条路径去监督和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家庭、学校、社会都可以为劳动课程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强有力的保障。这三者都是劳动课程开发的力量源泉。在农村牧区的孩子们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这些劳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将这些劳动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形成一定的体系就可以成为劳动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是有体系,有目的的,也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主阵地”,结合社会和家庭的力量,让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茁壮成长。亲子之间的互动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积极动员学生家长,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进行一些劳动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促进家校共育。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广大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并积极地在区域活动、实践活动、家校共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并使其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劳动教育要想真正走进课堂就必然要进行课程建设,要想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课程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对于农村牧区的中小学而言,当前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正是我们着手去做的好时机,我们应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大胆假设,敢于实施,才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J]. 张勤.现代教学,2022(S2)

[2]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研究[J]. 刘敏.初中生世界,2022(44)

[3]初中阶段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的融合[J]. 赵宣;张键飞.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12)

[4]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增强青少年成长底色[J].程丰美;王珊珊.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11)

[5]搞好劳动教育家长应该“有所为”[J].赵加军.华人时刊(校长),2022(12)

[6]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三个关键[J].周文良;魏虹;王艺蓉.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