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3
/ 2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尹飞飞

嫩江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黑河 161499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临床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价值。方法:我院2020年06月至2023年01月收治冠心病人取样73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行常规护理(常规组,n=35)和常规护理+认知行为干预(试验组,n=38),比较SAS、SDS评分,观察自我效能、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变化。结果:护理后,试验组自我效能(8.27±1.42)分,疾病知识掌握度(91.46±6.75)分,比常规组(6.89±1.57)、(82.49±6.60)分高,常规组SAS(47.62±6.39)分,SDS(47.15±7.68)分,比试验组(40.85±6.76)、(39.67±7.54)分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值得借鉴。

关键词:影响;护理措施;认知行为;冠心病

冠心病具有治疗周期长的特征,属于高发性心内科疾病[1],长期治疗不仅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可加重其负性情绪,继而削弱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患者由于不能正确认知疾病,健康管理意识薄弱,多存在依从性降低的情况,可对其病情稳定性构成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取73例我院2020年06月至2023年01月收治冠心病人资料,分析研究了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我院2020年06月至2023年01月收治冠心病人取样73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行常规护理(常规组,n=35)和常规护理+认知行为干预(试验组,n=38),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组39至78岁,平均(49.39±5.27)岁,40.00%(14/35)女,60.00%(21/35)男,2至12年病程,平均(6.49±2.17)年,试验组40至78岁,平均(49.86±5.15)岁,42.11%(16/38)女,57.89%(22/38)男,2至13年病程,平均(6.85±2.03)年,P>0.05。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1)认知干预:①健康教育:以亲切、和蔼态度与患者沟通,对其疾病认知水平、病情状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情绪状态进行深入了解,评估其认知需求,介绍医院环境,消除其陌生、恐惧感,以举办讲座、一对一指导、发放宣教手册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普及讲解冠心病发病机制、危险诱发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用药方法、自护措施等知识点,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②心理护理:以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分类记录心理问题,调动家属给予患者精神鼓励,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改善其心理状态。(2)行为干预:①运动护理:结合患者运动爱好、病情状况、耐受能力,指导其通过骑自行车、练习太极、慢走、游泳等多种形式进行适量有氧运动。②饮食指导:以营养均衡为基准调整饮食结构,叮嘱患者忌食刺激辛辣食物,使其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1.3观察指标

   (1)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沟通水平、情绪管理、角色功能、病情管理4 个模块,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10级评分法评估。(2)疾病认知度:问卷调查疾病知识掌握度,总分100。(3)情绪状态:焦虑抑郁度越严重SAS、SDS评分越高,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总分100。

1.4统计学分析

SPSS22.0分析治资料,以t、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P<0.05。

2.结果

2.1自我效能、疾病知识掌握度

    护理后,试验组自我效能(8.27±1.42)分,疾病知识掌握度(91.46±6.75)分,比常规组高,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自我效能、疾病知识掌握度(,分)

组别

例数

自我效能

疾病知识掌握度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试验组

38

2.63±0.41

8.27±1.42

45.77±8.26

91.46±6.75

常规组

35

2.68±0.45

6.89±1.57

46.10±8.19

82.49±6.60

T

-

0.497

3.943

0.171

5.733

P

-

0.621

0.000

0.865

0.000

2.2焦虑抑郁度

    护理后,常规组SAS(47.62±6.39)分,SDS(47.15±7.68)分,比试验组高,有统计学意义。

表2 SAS、SDS评分 (,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试验组

38

54.19±6.83

40.85±6.76

53.09±4.26

39.67±7.54

常规组

35

54.52±6.29

47.62±6.39

53.20±4.41

47.15±7.68

T

-

0.214

4.388

0.108

4.197

P

-

0.831

0.000

0.914

0.000

3.讨论

    冠心病诱发因素与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高血糖、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可反复发作,具有较长病程,对其的治疗以药物控制病情为主,且疾病控制效果与患者健康行为、心理状态有密切关联性,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力度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稳定其心理状态

[2]

分析表1、表2数据:试验组自我效能、疾病知识掌握度评分护理后高于常规组, SAS、SDS评分比常规组低,有统计学意义,探究其中缘由:认知行为干预是依据患者饮食爱好、生活习惯、疾病认识水平、心理状态而实施的护理干预方式,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可排解患者负性情绪[3],纠正其错误认知,提升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通过运动、饮食指导,可使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并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继而降低患者疾病复发风险,有效稳定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冠心病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娟,樊倩,张敏霞.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贵州医药,2020,44(11):1836-1837.

[2]高米,朱艳芬.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2):133+136.

[3]刘迪娜.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22,17(07):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