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提升的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4
/ 4

“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提升的调查研究

王小涛1 安倩颖2

[摘要]本文从“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和深远意义,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双减”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编的《“双减”背景下教育质量提升现状调查问卷》,对学生、教师、家长的展开调查并对该政策进行有效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及实现路径:转变育人观念和就业观念;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改革课程结构,优化知识结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强化政府治理的权责关系政府保障效益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育质量提升;“双减”实现路径

一、“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提升的内涵

(一)“双减”的内涵分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 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1在2022年,教育部将“双减”任务作为其工作的核心,并进一步确定了“双减”任务必须持续推进。“双减”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课业负担合理的基础上都得到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张扬,都能够成为应当而且可能成为的人才。“双减”政策的主要宗旨是持续优化学校的教育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非正式的课堂服务实行严格管理、缓解父母的财务压力与心理压力、以及增强公众对于教育的满足感。

 第一,“双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手段。

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严重地限制了中小学生的兴趣和快乐,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妨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在巨大的压力下,学生不仅不知道如何应对考试,他们的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弱,往往过于以个人为中心,不擅长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冲突。中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明天,他们的全面素质提升和身心健康的成长,不仅影响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命运。因此,认真执行“双减”,并全方位地推动素质教育,显然是提升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

第二,“双减”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指标。

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日益被视为衡量其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心理压力之下,他们被无休止的作业和各种各样的考试所困扰,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相较于西方学生,我们的书籍更为厚重,学生的勤奋程度也更高,但遗憾的是,我们未能培育出诺贝尔奖的得主。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培育出的学生往往缺少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构成了知识经济的核心,而实践则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坚定决心,将学生从沉重的学业压力中解救出来,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在更宽广的环境中与自然和社会互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育质量的内涵

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2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关于提高教育质量,重在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落实”上,包括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我们需要通过优化教育教学水平,缓解学生的过度学习压力,同时也要减轻由此产生的身体、精神和财务压力等。

(三)“双减”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系

“双减”应被视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策略,实际上,“双减”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品质。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构成了减轻学生负担工作最终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保障。如果减轻负担只是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那么这就与“减负”的原始目的相悖;假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能有效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那么这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减轻学业负担的信心,并促使这一工作更加积极地进行。我们需要将“双减”政策与教育的质量相结合,从而塑造一个鼓励个性、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大众文化氛围;构建一套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核心,多方面并行不悖多管齐下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方案。

二、“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工具编制

《“双减”背景下教育质量提升现状调查问卷》是项目组主要使用的调查工具。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我们的团队搜罗了与教育品质改善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制定《“双减”政策影响下的教育品质改善现状调查问卷》。这份调查是由两个主要的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

首部分涵盖了个体的基础信息,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个人数据。

第二部分是“双减” 背景下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教育质量提升的程度、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情况、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四个维度。

2.调查抽样

这项研究自2023年9月启动,也就是“双减”政策执行一年之后。按照层次化的抽样方法,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的东、中、西三个地方,包括山东、山西、湖北、重庆、广东、江苏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和直辖市,挑选出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终究,13325名受访者在线回应了调查。

3.分析方法

   在问卷收集完毕后,项目团队运用SPSS20.0的统计分析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清洗和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

1.教育质量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有所提高。

    在调查的数据中,69.81%的人认为“双减”政策的实施确实提高了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于教育质量提升的程度43.4%的人认为一般,20.75%的人认为提升程度很大,26.42%的人认为有较大的提升作用,认为影响程度较小和很小的只有5.66%和3.77%。可见“双减”政策还是广受人们欢迎的,是一项比较积极的政策。

2.“双减”政策促进了教育公平,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趋于平衡。

   “双减”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在调查数据中显示有很大、较大、一般作用的分别占31.58%、15.79%和35.09%;比较小和很小促进作用的占12.28%和5.26%。在“双减”政策是否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调查中,57.89%的人认为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只有42.11%的人认为还是会导致不平衡的分配。

3.“双减政策”对教师教育水平有明显提升的作用,同时推导出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对教育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双减”政策下,教师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61.98%的人表示“双减”政策对教师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仅有29.14%的人认为没有显著提升作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的念头。

4.调查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对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较大的提升作用的占31.58%,一般提升作用的占45.61%,较小和没有提升作用的占14.04%和8.77%。“双减”政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的调查中,认为有很大推动作用的占21.05%,较大推动作用的占24.56%,一般的仅占43.86%;而认为有减小和很小的推动作用的只占3.51%和7.02%。

5.“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影响一般。

在此项调查中,有47.37%的人认为“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影响一般,有较大提升作用的占31.58%;15.79%和5.26%的被调查者认为提升较小,或者没有提升。

  1. “双减”政策减轻了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压力明显减少。

“双减”政策执行后,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缓解,42.11%的受访者感觉到了显著的降低,35.09%的人则持中立态度,仅有10.53%和12.28%的受访者感觉到了轻微的降低或者根本没有降低。随着课业负担的减轻,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减轻。有38.6%的学生认为压力减轻的较大,35.09%的学生认为压力减轻一般,只有12.28%和14.04%d的被调查者认为压力减轻较小或者没有减轻。

(三)基本结论与分析

经过研究和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可以基本推断:“双减”政策的价值观,在中小学的实施上,并非只是一个基础的教育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因此,有关减轻学生负担的各方能否建立起对这一政策的共识,就变得至关紧要。

第一,自“双减”政策推行后,父母的忧虑感有了显著的减轻。

近年来,资本利用家长“不甘人后”的心理,过分夸大校外培训的作用,引诱家长为孩子报名费用高昂的培训班,严重加剧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根据“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政策态度”的研究,87.0%的被采访者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现出了紧张,这种紧张主要是由他们的个人能力、经济状况(中等偏下的经济状况的父母最为紧张,占比高达90.1%)以及升学的压力引起的。自“双减”政策开始执行后,72.7%的受访者表达了他们对教育的忧虑得到了缓解,其中,中等收入阶层的缓解程度最为显著。“双减”政策极大地减轻了父母的教育压力,许多父母对此政策抱有积极的认可。

第二,“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压力明显增加。

调查结果揭示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态度”。依照“双减”政策的规定,我们将在所有的初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实施““5+2””的运作方案,也就是说,我们将每个星期进行5天的课后服务,并且每天都会进行2个小时的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完成时间通常会比当地的平均工作日晚一些,如果遇到特别的情况,我们也会为那些需要额外支持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延迟托管服务。老师的职业生涯持续了很久,负担也越来越沉重,他们的职责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导致了他们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因此,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需要我们密切的关注。

第三,“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阻碍学校的正常发展。

校外培训机构的迅猛发展使学校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作为教育核心场所的地位有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琳琅满目的学科培训机构大量充斥着市场,似乎每个孩子的学习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部分家长甚至认为校外补习具有针对性,比校内学习更重要。这种对校外补习的盲目崇拜会大大降低学校的地位,阻碍学校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家严格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大力恢复和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因此,“双减”政策能够获得学校的支持和认同。

第四,评估标准不改变,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减负。

对于教育品质的优劣,我们需要有科学的评价准则,这不仅是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对教师同样如此。然而,传统的绩效指标评定方法主要依赖于得分:老师的工作表现是基于得分来衡量的,老师将此类压力转嫁给了学生,他们只看重得分,并且用优秀的得分来塑造自己的名誉,认为得分越高就越优秀,得分越低就越糟糕。这个观念在父母中的体现尤其突出,它也是导致降低学习压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方法去真实地影响并转变父母们对于评估方式的过时观念,并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效应。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

显然,在执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家长的焦虑得到了缓解,教师的压力显著增加,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评估的稳定性难以实现真正的减负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审视这些难题,并采取更高效的方法来实现降低学习压力和提升学习品质,从而打造出最优秀的教育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改变教育和职业的观念,向观念要效益。

改变教育理念,是降低压力的最重要且最困难的任务,同时也是决定降低压力成效的关键任务。唯有当整个社区都认同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外部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将教育的核心价值置于首要位置,抛开以工具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我们才可以将降低学生压力的任务做到最后。转变就业观念,就是要摒弃“官本位”的观念,坚持“每一个职业都是社会所需要的,每一个职业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只要有创新,每一个职业都能产生杰出人才”的理念。当人们接受了这样的理念,他们就会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育,而不是强迫他们“一马当先”。狠抓用人制度、就业制度改革推动就业、择业的公平性营造起因材用人的大氛围。3

(二)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向过程要效益。

当老师、学生或者他们的伙伴们收集、阐述并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料时,就会产生形成性评价,这将为老师提供优化教育的参考。此类评估方法也被誉为学习型评估,它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推动学习的功能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顾永琦与余国兴依据以往的研究成就,概括出了教师与学生在形成性评估阶段的四个步骤:(1)指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或者是学习的效果;(2)依照学习目标与评估准则来阐释任务的表现。(3)根据前文的阐释,对相关的学生提供反馈。(4)教师和学生一起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接下来的优化方案。

(三)改革课程结构,优化知识结构,向教改要效益。

科学的知识架构具备独特的形成方法,同样,学生的精神成长亦遵循着特定的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重点、深度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教改实验,构建更具科学性的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课程结构。 系统地推进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改革,在教育体系的结构上科学的推进“减负”和提高质量的统一。4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要效益。

“双减”政策的执行是为了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培养心理更加健康的学生,这时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产出更大的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所教知识的科学结构;二是要积极进行教育科研,选择科学的教法;三是积极研究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点,做到讲课有的放矢、因势利导。5

(五)教学生学会学习,向学习方法要效益。

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可以让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提升。当学生掌握了如何去学习,他们便能够找到自我学习的途径。这种方式不只能帮助他们熟练运用现在的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在脱离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学习,从而为他们的一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学生是学习的核心,他们的影响力最后取决于他们自己。启发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天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离开学校后的未来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六)强化政府治理的权责关系政府保障效益。

双减”是一项由政府主导和统筹的重要民生工程,为了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统筹作用,提升政府治理能效,应进一步强化政府治理的权责关系,“厘清政府职责,尊重利益攸关方的主体地位”。6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政府相关部门 “双减”政策执行的权责清单,明确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政法部门等各自的具体职权和责任,发挥好各部门在“双减”政策执行中的作用;二是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双减”政策执行的纵向监管能力,让各级政府各部门真正执行国家“双减”政策的意图,减少政策执行偏差;三是由政府牵头,加强家校社的横向沟通,确立好三方各自的权责关系,让学校、家长和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培养出个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结语

“双减”被视为促进义务教育品质提升的关键工具,其实现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如何保证这项政策的稳健性和长久性,就必须让整个社区都能准确地理解到教育的核心,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改进人才的培训体系,提升家庭教学环境,打造全方位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 减”工作———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 (2021-07-24)[2023-10-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271/202107/t20210724_546567.Html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陈艳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走质量减负之路[J].教育探索.2001(9):32-33

[4.]陈艳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走质量减负之路[J].教育探索.

[5.]穆道欣 .“减负”与提高教育质量关系的思考[J].2000(4):7

[6.]靳玉乐,张铭凯.“双减”政策的战略意义、实施挑战与进路选择 [J].教育科学.2022(11):15-20

作者简介:王小涛,重庆市朝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基金项目:重庆市北碚区社科联调研2023-12项目:“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升的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