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4
/ 2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析

胡冬梅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张掖市行政学院)张掖734300〕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甘肃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1987年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峪关获批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6月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等5处文化遗产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甘肃省世界文化遗产达到7处,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层面来讲,甘肃是文化大省、更是旅游资源大省,但是纵观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文旅产业发展势头,甘肃旅游发展的火力和吸引力还不够强,甚至有可能成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客源输送的重要通道和途经地,甘肃区域内的景区或许会成为珠三角、长三角、云贵川游客前往新疆、青海旅游的备选点位。针对这一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亟需积极探索进一步促进甘肃文旅发展路径。

一、甘肃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典型的案例是甘肃公航旅接手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后,游客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15日,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已经进入全国首屈一指的自然景观景区。但是甘肃境内出现了一大批的模仿者,如兰州水墨丹霞、肃南冰沟丹霞、平山湖丹霞等,一系列模仿带来宣传同质化,景点设置同质化,旅游方式的同质化,有些景区非要向丹霞靠,容易让外地游客混淆。

(二)特色亮点不突出。文旅资源的特色没有形成极具代表性、象征性的文旅符号,主要表现在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文旅项目同质化竞争激烈,消费项目创新性不强,项目建设方面照搬照抄现象时有存在。有些旅游产品开发还停留在传统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如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其旅游线路中纯观光景区(点)、参与式景区(点)少,即使有参与式项目,也无非是骑马、坐越野车之类的传统项目,缺乏对中远程游客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和高端产品。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将甘肃旅游的特点概括为:路线长,交通差;景点多,距离远;有说头,少看头,没玩头;小众市场,大众影响;历史文化价值高,旅游价值打折扣。

(三)资金没有集中。一方面,在优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上政府和民间资本并没有集中投资,反而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新建古镇,新建人造景观上。例如张掖屋兰古镇的开发,张掖金正源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陕西袁家村惟德乡村旅游咨询有限公司签订的张掖屋兰古镇陕西袁家村战略合作项目,总投资9.2亿元,项目建成以后效果并不是太好,屋兰古镇主打的九曲黄河灯阵选择的时间节点仅限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晚上,时间过短,平时基本上没有游客,没有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集中。一般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在道路交通,游客中心,游步道设计,餐饮住宿,停车场,旅游厕所等等,这些设施的完善和建设需要耗费很多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大部分景区受限于资金问题,还没有便捷宽阔的外部道路、温馨如家的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干净卫生香氛扑鼻的旅游厕所、绿草如茵宽敞有序的生态停车场,景区经营单位往往急于求成,只追求门票收入,而忽视了品质提升,导致景区美誉度和吸引力大打折扣。

(四)对文旅的认知不清。有些市县区领导干部对于文化旅游的认知很模糊,将修建古镇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的重点,而古镇修建选址到建筑本身对都模仿甚至照抄照搬南方古镇,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在南方的烟雨中很有意境,却不太适合北方的艳阳高照。尤其到11月以后,没有常青树的北方,可谓一片苍凉。游客来到我们新建的古城中,体验不尽兴,感觉有突兀。

(五)对文旅理解有偏差。文化旅游文化在前,旅游在后,先要挖掘文化的价值,再进行合理的开发,甘肃14个地州市每个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自然景观,但是各地对自身文化的发掘不够,能打出去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不多。甘肃是历史文化的富集地,距今 8000 年的大地湾文化是北方农业文明的源头之一,天水麦积山被誉为东方雕塑馆,武威白塔寺是西藏回归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武威出土的铜奔马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极具盛名,但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宣传不够。

二、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第一,打造甘青旅游大联盟。甘肃青海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祁连山的雪水共同哺育着两省人民,西北旅游大环线起于兰州,沿西宁、门源、张掖、酒泉、嘉峪关一路至敦煌,沿途体验了黄河风情、西海碧波、天空之境、油菜花香、七彩丹霞、西出阳关、玉关晓月、雄关漫道、月牙弯弯、佛国盛境。但如此绝美的旅游路线,由于路途遥远,住宿条件与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差,给游客造成了不好的体验,随之而来的是旅游时间和成本增加。若能通过两省建政府主导、文旅部门对接、旅行社间联动、景区间合作、旅游从业人员互通。切切实实为游客考虑减低旅游成本,将甘青旅游资源共享,共用,把甘肃青海打造为旅游大联盟更好的争取更多的客源,甘肃青海将共同受益。

第二,因地制宜打造景区景点。旅行圣经《孤独地球》把甘肃评为亚洲最佳旅游地的 Top1,但《孤独地球》是一本主要针对背包客的杂志,换而言之甘肃对于背包客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地方,但对于传统游客就不一样了。背包客提倡的是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看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实施的手段是自助,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贯穿于旅行全程的。一开始的时候,只知道一个大致的目的地,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计划线路,置办装备,估算行程时间,盘算着手里不多的钱,算计明日又将花费几许等等。河西地区适合打造为自行车自驾骑行、摩托车自驾、家用车自驾和背包客步行的旅游基地,因为河西地区景区间路途远但沿途又都是风景,在沿途以驿站的模式打造服务区,既能利用该地区乡村振兴打造的一系列民宿,又能增加群众收入,也能为自驾游的人带来新奇的体验,可谓一石三鸟。

   河东地区如天水、陇西在人文历史上和陕西接近可以通过合同共赢的方式发掘打造秦文化、盛唐文化为基础的一系列旅游体验,陇南地区可以借助临近四川省的优势打造成陇上江南的盛景,甘南地区属于藏区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庆阳地区与陕北地区接壤又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更是发掘潜力巨大。

第三,创新宣传模式。甘肃旅游缺少良好的文化旅游形象和系统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知名度,促进文旅快速融合发展。而甘肃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存在宣传推广失衡、独特性不足、新兴媒介潜力挖掘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建议从多角度、多区域提升甘肃文化旅游形象的品牌效应,优化文化旅游形象的传播路径,拓展宣传主体,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进一步提高甘肃文化旅游形象影响力。比如,甘肃省博物馆的抖音号运营就很成功,在视频中把离我们很远的铜奔马萌化为一个调皮的小布偶,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就是要利用各种新媒体把一些在以前看来触不可及的东西带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这样甘肃的优秀特色文化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总之,促进甘肃文旅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有系统思维,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之间的关系,注重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塑造文旅产业发展的灵魂,积极探寻促进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