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备考要做到“真知·真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0
/ 2

历史复习备考要做到“真知·真解”

万灵  花远杰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邮编 636000

摘要: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引导着中学教育教学改革。2023年全国甲卷第25题是选B还是选D?引起了很多一线老师的争议。透过现象看本质,试题考查学生在“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1] 那么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呢?因为在目前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仍然存在大量的空洞说教,缺乏对真实问题的解决,以至于学生难以实现真正的历史感悟。本文试图通过“真知·真解”,让高三复习备考更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 复习备考   真知  真解   

一、试题呈现与分析

(2023年全国甲卷第25题)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图3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图3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本题以两汉时期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创设情境,不仅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更考查历史解释素养。题目的信息有三:一个交代了影响人口的区域布局的因素;二是指出了两汉间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存在巨大差异;三是绘制了公元2年与公元140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与口数的示意图。设问是让学生从四个选项中判断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在多数学生的背景知识里,对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北方战乱造成人口南迁较为熟悉,但缺乏对两汉之际人口迁移的具体认识,题干中也仅有简单介绍。这导致部分学生从表象上得出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都增长迅速,而湘江流域增长幅度高于江浙一带,按照日常教学中的空洞推理,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自信满满”的选B项,结果错选。

本题的立意并非考查知识点,而是学生基于学习情境,调用主干知识和时空观念,将时间、空间、史事相结合,重新建构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对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转为表格(如下表),再来计算一下平均每户人口数、涨幅情况进行比较。

  类别        

项目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涨幅(倍数)

江浙一带

湘江流域

江浙一带

湘江流域

江浙一带

湘江流域

户数

330579

126858

423772

649839

2.81

4.12

口数

1437775

717449

1812523

2813266

0.26

2.92

每户平均人口

4.35

5.66

4.28

4.33

-0.016

-0.23

可以看到,公元140年与公元2年相比,江浙一带、湘江领域虽然户数和人口都有增加,但是每户的平均人口数呈下降趋势。湘江流域的户数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增加速度,而每户平均人口数降幅也大于江浙一带。如果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家庭的子女出生之后,要经过至少十多年才会独立成户,户数增长速度应该是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在古代人们思想观念、医疗卫生条件等下,每户平均人口数也会随着生活不断改善而增加。故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导致两地人口和户数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

错误的作答,暴露了学生并不能从两汉之际的社会现实理解人口变迁的内在逻辑,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历史反思。在复习备考中,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固有的知识层面,解题时仍然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看知识点、划关键词、找对应点等,看似拥有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实则在新情境下无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做到“真知·真解·真悟”。

二、真知:化抽象为具体,在真实问题中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3] 这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理论化解为具体的情境,创设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要加深学生对两汉之际的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可以通过如下试题强化:

(真题变式1)下表展示了两汉之际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发展差异巨大,对此最解释合理的是

  类别        

项目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江浙一带

湘江流域

江浙一带

湘江流域

户数

330579

126858

423772

649839

口数

1437775

717449

1812523

2813266

每户平均人口

4.35

5.66

4.28

4.33

A.自然环境优越      B.农业技术提高      C.北方民众南迁      D.宗法观念影响

说明:变式1以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变迁为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情怀。变式1与真题相比,其变化在于:(1)精简了题干语言;(2)转变了试题呈现方式,将时空地图转化为数据表格,为降低难度,增加了每户平均人口数据;(3)改编了选项设置,四个选项均为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学生无法用空洞推理与排除法解答此题,需要分析两汉之际的真实情况(详细过程如前文所述),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北方民众南迁,大量移民涌入,改变了当地人口与户数。

三、真解:层层深入,实现真正的解决问题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三复习备考方式也发生变化。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4],这使得历史教育的根本得以凸显。教师在复习备考必须超越机械记忆和一般的能力培养,走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科素养提升不是“满堂灌”“死记硬背”等形成的,只有在解决真实的历史问题中日益形成。怎样做到真正提升学科素养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制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主宰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中国古代人口变迁”为例,教师可以制定以下目标:(1)利用时间轴、地图和史料等,分析造成人口变迁的主要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利用表格梳理中国古代人口变迁的历程,归纳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认识中国古代人口变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形成有关战争与和平、改革与创新等历史感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上三个目标围绕着本部分的重点与难点,试图以关键能力为重点,兼顾必备知识的掌握,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真正的历史感悟。

(2)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教学流程的合理设计与运用。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史料与问题的探究活动——重构知识体系等方式。举例说明:教师可以用俄乌局势引发乌克兰人大规模迁徙、新修水库造成人口搬迁等国内外时政热点导入本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可以让学生整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重大事件,然后结合相关地图、史料等分析变迁的原因、造成的影响等,在教学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对“人口迁移”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强调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探究等,以形成整体认识。

(3)精选、改编真题,强化学科素养

高考真题是指导高三复习备考的宝贵财富,教师在复习备考中要将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按照复习的进度,精选真题对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进行强化,让学生走进高考。教师也可以根据高考真题,通过改变材料呈现方式、转变设问、增减题干语言等手段深度改编真题,让学生在熟悉又陌生的问题情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的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总之,高三的历史复习课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以知识传递、机械记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型为以问题为中心、学科素养提升的新式教学,巧用高考真题,更加科学的复习备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第36页

[2] 林剑鸣:《秦汉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839页

[3] 苏赫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21.5重印),第1页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