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1
/ 2

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康良鸣

(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康复医学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 探究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淋巴引流手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双手体积差及上肢功能(FMA-UE)。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AS、双手体积差及FMA-UE得分无显著差异(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的VAS、双手体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FMA-U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予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肿胀程度,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电子生物反馈;淋巴引流手法;上肢功能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其发病率国外报告为1.5%~61%,国内报告为12%~74.1%[1]。肩手综合征以患侧上肢的肩、腕、手肿胀和疼痛性运动障碍,以及皮温升高、皮肤潮红、发汗为最初症状,若不重视早期干预,就会逐渐导致患侧上肢失用而残疾,使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预期大打折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直线下降[2]。手法淋巴引流(MLD)是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手段,通过手法改善淋巴功能,促进淋巴回流,对于肿胀及疼痛均有缓解作用,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不良反应少、禁忌证少等优点[3]。电子生物反馈可以通过改变局部循环、促进淋巴回流来改善组织水肿和缓解疼痛症状,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4]。本研究将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概要》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2)患侧上肢符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中对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年龄45~70岁;(4)本次发病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3个月内;(5)未接受其他药物及手法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2)对肌内效贴布过敏者;(3)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上肢主被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换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照组予以淋巴引流手法,包括绕圈、挤压、按压、按勾和“8”字环绕,压力适中,方向朝向淋巴结,10 min/次,2次/d,5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具体如下:嘱患者保持端坐位,于患侧三角肌、前臂伸肌群或者冈上肌放置治疗电极,刺激波形设置为方波(波宽200 ms),频率为35~50 Hz,每次刺激时间为5~6 s,每隔15~20 s刺激1次,刺激强度以不产生局部疼痛、可促使靶肌肉明显收缩为度(20~40 mA),并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10次运动尝试中患者承受电刺激次数应达到7~8次。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30d。

1.3观察指标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双手体积差: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采用排水法计算双手体积差,双手体积差值越大表示患侧手肿胀越严重。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量表(Fugl-Meyer Index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评估患者上肢功能,评分越高表示上肢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疼痛程度、双手体积差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双手体积差无显著差异(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双手体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详见表1。

表1两组疼痛程度、双手体积差的比较(x±s)

组别

n

VAS(分)

双手体积差(ml)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48

6.38±1.05

3.09±0.71

27.64±6.13

16.46±4.12

观察组

48

6.42±1.01

1.52±0.33

27.73±6.24

10.27±3.49

t

0.956

8.051

0.835

5.862

p

0.382

0.000

0. 406

0.000

2.2两组上肢功能的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UE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MA-UE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上肢功能FMA-UE评分的比较(x±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48

11.75±3.95

16.64±5.57

观察组

48

11.80±3.98

26.88±6.40

t

0.725

9.103

p

0.418

0.000

3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肩关节肿胀、疼痛或活动受限,并伴随肩关节脱位,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5]。临床中治疗常采用药敷、理疗、运动疗法等缓解症状,但效果并不理想[6]。本研究将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的VAS、双手体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FMA-UE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予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淋巴引流手法,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肿胀程度,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雅文,谭波涛,虞乐华.手法淋巴引流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22,43(23):11-16.

[2]薛兰芳,蒋坚凡,张维萍,梁坤梅.脑卒中迟缓型肩手综合征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研究[J].广西医学,2016,38(07):1036-1038.

[3]蔡洪梅,王维,王文娟,等.功能贴布联合徒手淋巴引流减轻乳腺癌术后的淋巴水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5(14):2247-2251.

[4]孙菲,田树峰,杨晨,等.肌内效贴在康复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38(3):235-239.

[5]张鹤立,侯淑肖,罗永梅,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24):3826-3829.

[6]万孟瑶,姜迎萍.肩手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8,36(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