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ASL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3D-ASL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

李倩

新乡医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目的:探究3D-ASL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以及3D-ASL序列扫描。其中3D-ASL序列采用不同PLD检测,分别为1.5s和2.5s。于治疗14天后用同样的机器及扫描条件进行ASL检查,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梗死区与镜像区的CBF值,并分析缺血半暗带在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意义。结果4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ASL低灌注区面积大于DWI高信号区面积,为IP组,17例患者ASL低灌注区面积约等于DWI高信号区面积,为无IP组;PLD1.5和PLD2.5时,梗死核心区脑血流量均CBF低于对侧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D1.5s时,梗死核心区CBF低于PLD2.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D1.5s时,健侧镜像区CBF与PLD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组患者,PLD1.5和PLD2.5时,治疗后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区脑血流量CB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IP组患者,PLD1.5和PLD2.5时,治疗后梗死核心区脑血流量均CB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卒中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后,相较于无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疗效更显著。结论PLD1.5s联合PLD2.5s可更全面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际血流灌注情况。ASL可以定量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方式。急性缺血性卒中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后,相较于无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动脉自选标记;标记后延迟时间;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

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80%[1]。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尽管国际上普遍认同的首选治疗是静脉溶栓,但静脉溶栓的时间限制导致大部分患者无法应用,超过时间窗后血管开通获益可能下降,而且出血风险增加,所以绝大多数患者仍然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是在使用西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情况再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具有其特有的优势[2]。临床上常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量表等来评估缺血性卒中治疗效果,不能定量分析,本文拟以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来定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27:13;年龄范围48-63岁,平均为(58.35±6.59)岁。IP组和无IP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发作至入院时间、基础疾病、吸烟以及饮酒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首次发病的患者;(2)有单侧病变、头晕、口齿不清、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偏瘫等症状的患者;(3)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患者;(4)发病时间小于 72 小时的患者。排除标准:(1)发高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2)癫痫病史;(3)人工金属、心脏起搏器或其他植入物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包括平扫序列、MRA序列、DWI序列以及3D-ASL序列扫描。其中3D-ASL序列采用不同PLD检测,分别为1.5s和2.5s。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后处理软件(Brainstat AIF)对图像进行分析,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资深核磁共振成像医师观察患者的灌注异常情况,并记录灌注类型、异常的位置、范围、程度和形状(低灌注或高灌注)。观察结果如有差异,可交由第三位造影医师进行评估,以达成最终一致意见。同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DWI图像与不同PLD时的ASL图像融合,ASL低灌注区面积大于DWI高信号区面积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IP),由此将患者分为IP组和无IP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1.3评价指标

   于治疗14天后用同样的机器及扫描条件进行ASL检查,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梗死区与镜像区的CBF值,并分析缺血半暗带在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意义。

1.4分析数据

在SPSS22.0软件中对结果数据加以处理,以T值、X²检验为统计方法,结果资料分别经

(均数加减标准差)和[n(%)](例、百分率)来表示,分别对应计量和计数值,若P值显示为<0.05,则差异符合统计意义。

  1. 结果

2.1患者检测情况

4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ASL低灌注区面积大于DWI高信号区面积,为IP组,17例患者ASL低灌注区面积约等于DWI高信号区面积,为无IP组。

2.2不同PLD的CBF差异

PLD1.5和PLD2.5时,梗死核心区脑血流量均CBF低于对侧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D1.5s时,梗死核心区CBF低于PLD2.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D1.5s时,健侧镜像区CBF与PLD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不同PLD的CBF差异(ml/(min/100g)

组别

n

1.5s

2.5s

梗死核心区

40

12.45±5.21*

17.35±5.61*

对侧镜像区

40

36.10±10.24

35.24±9.54#

注:与对侧镜像区相比,*P<0.05;与1.5s相比,#P>0.05。

2.3两组CBF差异对比

IP组患者,PLD1.5和PLD2.5时,治疗后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区脑血流量CB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IP组患者,PLD1.5和PLD2.5时,治疗后梗死核心区脑血流量均CB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示。

表2两组CBF差异对比(ml/(min/100g)

组别

1.5s

2.5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IP组(n=23)

13.24±5.20

29.24±5.48*

12.98±5.64

33.68±6.01*

无IP组(n=17)

19.25±5.34

33.52±6.58*

20.23±6.39

35.68±4.95*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4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急性缺血性卒中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后(95.65%),相较于无缺血半暗带的患者(64.71%)疗效更显著。

3.讨论

3D-ASL 能清晰显示患者脑梗塞或脑缺血后的血液灌注情况,因为它能具体确定脑缺血后再灌注所需的时间,同时还能反映患者的脑血管灌注情况,评估临床栓塞的影响[3]。三维-ASL 技术的扫描时间短,无需在使用造影剂时进行图像显影,因此可重复多次扫描,而且扫描时间相对较短,不会影响患者的耐受性,大多数患者都能接受。一旦标记的血液到达脑组织,就可以确定脑组织的血液灌注图像并评估脑血流[4]。 此外,三维-ASL 技术可以消除回声平面成像造成的伪影,而且信噪比高,图像清晰,因此 ASL 技术不仅可以反映大脑的血流动力学流变,还可以量化 CBF 值[5]。而经过不同PLD发现,1.5S和2.5S患者梗死核心区脑血流量均CBF低于对侧镜像区,治疗后梗死核心区及缺血半暗带区脑血流量CBF均高于治疗前;无IP组患者,PLD1.5和PLD2.5时,治疗后梗死核心区脑血流量均CBF均高于治疗前。说明ASL技术经过不同PLD可进一步反应CBF,观察实际血流灌注情况根据全面性,ASL可以定量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方式。

综上,PLD1.5s和PLD2.5s可更全面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际血流灌注情况,急性缺血性卒中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后,相较于无缺血半暗带的患者疗效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李春梅,吴学永,邓新源.3.0 T磁共振3D-ASL联合DWI技术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17):89-91.

[2]陈丽杰,施江宏.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示踪法及灌注加权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2,29(01):75-77.

[3]付鑫,平水静,宋阳阳等.3D-ASL三维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96-97.

[4]李瑞,崔惠勤,罗雪等.3D-ASL与DSC-PW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3):74-76.

[5]玄克山.3D ASL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