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困境与突围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7
/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困境与突围路径研究

祝天宇

(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湖北武汉,430075)

摘要: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需要结合行业领域发展变化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然存在市场需求不明确、能力素质要求把握不准、培养规格定位不清、特色不鲜明等多重困境。为突围这些困境,需通过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分析,明确人才能力素质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型,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这些路径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共赢,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困境; 突围路径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需求定位不清晰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扮演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行业变化,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并没有跟上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反映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不清晰。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脱节现象。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将人才培养目标一味制定的“高大全”,这种培养目标往往宽泛而不具体,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高职院校在向下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计划,乃至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学人员都很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可能接触到“高大全”培养目标下的知识和技能,但在深度和应用性上却有所不足。一旦学生完成学业进入就业市场时,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期望的人才能力相比,他们可能存在知识结构不匹配、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时候无法满足企业的基本招聘要求。

(二)市场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把握不准确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这种快速的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并没有跟上这种细微却关键的变化,导致与市场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当这些学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所学的与企业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偏差。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顺利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与行业的沟通不足。很多学校可能并没有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缺乏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学校可能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新兴行业和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存在滞后。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那么其生存空间必然会受到挤压。

(三)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却显得含糊不清。这种情况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首先使得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感到困惑。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课程和技能。如果学校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那么教学计划很容易变得杂乱无章,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其次,不明确的培养规格也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而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支持。例如,一些技能型的专业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而理论型的专业则可能需要更多的课堂讲授。缺乏规格定位,学校可能难以判断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再者,评价教学效果也需要依据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只有当学校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时,才能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如果规格定位不明确,那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可能变得主观和片面。

(四)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缺乏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的竞争力,更关乎每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招生市场上,缺乏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得高职院校很难与众多其他学校区分开来。对高职院校而言,如果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没有明确的特色,就很难吸引优质生源。对企业而言,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企业希望找到拥有独特技能和经验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如果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千篇一律,没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那么这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就很难脱颖而出。对学生而言,缺乏特色的人才培养还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才能在职场上立足。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培养出独特的技能和知识,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围路径

(一)基于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需求调研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必须与时俱进,其中,基于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一是广泛调研国内国外行业发展趋势。调研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需要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国际视野。通过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能够深入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二是重点关注院校专业建设相关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紧密合作,是获取真实可靠数据和信息的关键。企业和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学校可以获取到一手的市场数据,了解到最新的人才需求变化和特点,为高职院校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需求调研还可以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实施较为机动灵活的招生工作,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利用率。基于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是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策略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学校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适的人才,同时也保证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分析人才能力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中基于行业领域的项目任务式教学开发已经屡见不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院校更加紧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将一些不成熟或待发展的高新技术岗位、新兴领域岗位的能力素质需求论证分析清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开发思路,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化开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案例研究等方式,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这种分析方式不仅能够揭示各个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状况,还能够揭示出隐藏在工作背后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例如,某些专业可能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而另一些专业可能更看重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学校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些差异,并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三)基于能力素质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模型

高职院校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培养目标,需要基于能力素质构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型,人才培养目标模型通常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知识是基础,高职院校要结合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技能则是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专业操作、问题解决等。态度和价值观则关乎学生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方面。一个清晰、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可以为高职院校制定后续教学顶层设计教学资料提供有力支撑和基本遵循。在教学设计上,学校可以依据模型,精准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需是市场所需;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模型可以为教师提供方向,基于教学内容采取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技能;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学校可以参照模型,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反馈教学质量效果。

(四)基于行业发展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后,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制定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体系中最能体现与市场行业领域紧密对接的就是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可将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对应从事该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专业通识,专业课程对应从事该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岗位任职技能。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专业中需要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内容融入教学当中,可以采取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增加相应内容,或者单独开设相关新技术课程的方式,也可采取增加选修课、讲座课的方式,确保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匹配,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针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资源的供给侧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论证这样的顶层设计问题入手,通过紧跟行业领域发展变化,摸清市场对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深入对企业岗位能力素质需求调研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模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平和光,程宇,李孝更. 40 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5):6-17.

[2]雍莉莉. “ 双高计划” 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03):48-53.

[3]曹育红,马春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方向与路径探究[J].黑河学刊,2023(5):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