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发展新方向,探索适性课程新风景,——光谷第十二小学适性课程教学管理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把握教育发展新方向,探索适性课程新风景——光谷第十二小学适性课程教学管理实践与探索

张洋

武汉市光谷第十二小学430070

2022版新课标的实施,为我校教学管理系统升级迭代带来契机。2022年秋季开学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与践行,助力打造“适尔学堂”新品牌,今天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汇报。

一、关于“适性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考

(一)贯穿整个课程设计,我们始终紧扣“六个关注”

1.我校以“宽和•适尔”为办学理念,树立了“适尔教育”的核心表达,我们的课程如何使学校文化、课程愿景的落地呢?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适性课程的灵魂所在。

2.培养学习自主、生活自立、发展自强、生命自然的时代新人是我校的育人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要求我们的适性课堂,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与需求、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等完美结合起来。

3.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理念,我们关注多学科、跨学科的融合,努力促进适性课程从“面条”项目转向“沙拉”项目,进而发展为“奶昔”项目,打破课程界限,实现课程有效融合。

4.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大脑发育生长的规律,目标达成的循序渐进。适性课堂设法使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适合人的大脑生长模式。

5.我们始终关注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社会人士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合作意识。

6.关注课程设计的组织制度。实行行政下移、团队抱团;注重常规和注重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研究双轨并行。

二、基于“适性课程体系”的课程实施

2019年,我们开发社团课程,现有42个社团,其中16个社团已出校本教材。

以特色劳动课程为例,我们前期确定项目主题,由老师们自主认领负责,明确时间节点,使项目的确立、实践、推行、反思、落地,最后形成成果能够高效、有序地完成。例如我现在手中这本《小学劳动项目能力目标体系新解及主题案例设计》就是我校的设计成果,即将在全国发行。

2020年,设计开发六大年级PBL课程,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全部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实现了多学科、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

2021年,我们确立三大特色课程射艺、陶笛、劳动技能。

2022年,在前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构了“适尔生命成长”课程体系,最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构建“适尔生命成长”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将“教堂”转变为“学堂”,缔造学教翻转的课堂风景。光谷十二小的“适尔学堂”以学习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为途径,变同学成为“同 学”。

(三)“三段四学八环”适尔学堂模式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构筑了“三段四学八环”适尔学堂教学模式,全力构建起儿童深度学习的场域。课堂流程中,由课前(预习单)——课中(任务单)——课后(练习单)三段串联,让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由独学、共学、展学、评学四学为主体,由个体自学、生成问题,对学互助、群学解惑,小组分享、展示问题,应用拓展、升华问题八环环环相扣。

我们从适尔学堂建立的背景、内涵、意义等几方面条分缕析,对适尔学堂“三段四学八环”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细致培训,锚定学为中心的朝向,系统建构新课堂范式,推进小组合作式学习,形成指向学习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各年级组的汇报展示,学习如何在各学科运用适尔学堂教学模式。

但是在课堂变革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仍然存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例如:不知、不想、不敢、不会、不真

以教为主的课堂有成熟的技术依赖,不想离开舒适区,这就是不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一还就散,一还就慢,这就造成了不敢。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号召全体教师参与模式建构,通过讨论建模、课堂实践、理性批判、认知重构的方式让适尔学堂真正被认同,真实去发生。教师们由量变到质变,日日自新,步步推进适尔学堂向深处蔓延。

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各种力量去保证,在加速变革的路上,我们用行政手段去推进,用学习共同体来引领,通过日巡月赛加以促进,最终让变革在课堂落地生根。我们的日巡月赛制度即行政每日巡课、每月赛课我们以“新课程达标课”活动为基础,以“新教师见面课”为起点,以“骨干示范课”为导向,以“教学比武验收课”为评价,以教研“研讨课”为主体,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聚能提升。

每年四月我校均会举行“适尔学堂”优质课比赛,以备课组为单位集智备课,每人准备一节适尔学堂展示课,组内每人研磨至少三次,赛前一天,由李校在每个备课组随意抽中一位教师代表参赛,请教发院各科教研员担任评委,赛课成绩全组共享。在此基础上,我们反复研究最终形成适尔学堂课堂评价标准。

三、拓展1+x特色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生命成长

1.特色课程逸体健身

我们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经过论证,学校确立了体育特色项目——射箭,新建了475.2平方米的“适尔之羿”射箭馆,让射箭进课堂、组社团、建校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每天除两操外,大课间时间,陶笛操、射艺操间次进行。

2.校本社团以美塑心

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开设有悦尔合唱团、云霄管乐队、黑池拉丁舞等18个校级社团和趣味数学、硬笔书法等24个年级社团,并编辑有十八本校本教材——《超轻粘土》《创意美术》《国画》《科技创新》《拉丁舞》《篮球》《绿茵足球》《小小创客发明家》《陶笛》《纸艺飞扬》《畅享编程》《羽毛球》《悦尔合唱》《掌控未来》《追风田径》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将陶笛作为艺术特色,力求打造“人人会陶笛,处处闻笛声”的校园美好氛围。

所有社团课程学生均通过“人人通APP”自主选课,每周三年下午半天,一年级学生开展社团,每周四下午半天,二、三、四年级全部开展社团课程。

每年10月,学校均会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现已挑选田径、足球、篮球队员组成校队,进行专业训练,帮助部分有特长的学生找到更适尔的发展之路。

IMG_8780

四、推进以生为本“适尔学堂”的课程管理

(一)细致入微,形成有章可循的常规体系。

1)5G9H7E}`J@]JOA9~2PQXE

  1. 统筹兼顾,打造“研训教一体化”的教研模式。

(二)稳扎稳打,研训教评一体推进。

1.研——“循环互动式”

为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与课管中心合力联动,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导向,见周一次的大教研邀请各学科教研员、特级教师常年驻校,采用“与专家面对面”的方式,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现场指导,聆听专家教育智慧,实现“一人上课,众人受益”。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与武汉市各校校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学校的中层干部进行跟岗学辐射培训成果,将外力借到实处。

本学期我们承办区级道法研讨活动,朱毅聃老师展示课例邀请区道法学科教研员进行课例指导。承办武汉市书法进校园活动,万征真老师在武汉市教研员的指导下展示软笔书法《横折》。承办区数学“目标课堂”教学比武大赛,承办区“逐光杯”体育教学比武大赛。

2.训——“行动学习

云端研修: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通过网易公开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蒲公英智库等学习资源集中组织教师暑期研修,分学科推荐名师优课、公益培训直播等资源供老师们学习,移动端点无处不在,研修随时随处发生。

专家入校:学校每年均保证5%的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我们先后邀请省、市、区专家到校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写作、课堂观察、课程开发等开展专题培训。

校内分享:为减轻年轻教师工作中的畏难情绪,树立职业信心,激发工作热情,“经验分享”成为我校校本培训的一大特色。我们邀请优秀的一线教师出场,每一次培训会上推选2名优秀教师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推动其他教师带着幸福感去做教育。

“自培”课程:“天天字”“日日读”“周周研”“半月谈”“每月课”的“月循环”研训模式已成为教师自培常态。通过钢笔字、粉笔字每周的展评,“半月谈”从自由写作到撰写“适尔故事”,“每月课”让师徒齐亮相,课堂共成长的方式,为年轻教师出点子、指路子、压担子,让每一个老师提升有方向,发展有目标。

3.教——适尔“五步拳”

我们以“新课程达标课”活动为基础,推行“四学八环适尔课堂”模式;以“新教师见面课”为起点,引领新教师群体成长;以“骨干示范课”为导向,以教促教;以“教学比武验收课”为评价,引领教师聚焦课堂;以教研“研讨课”为主体,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聚能提升。

4.评——领航“雁阵式”

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现抱团式成长,“自培”课程处处有评价,钢笔字粉笔字每周以备课组为单位评优,半月谈中优秀适尔故事撰写者以年级组为单位评奖,优秀师徒结对捆绑式考核颁奖。学校将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常规考核、教学质量、示范展示、获奖荣誉等项目进行积分制换算,并制定《教师学术积分管理办法》形成教师业务素养和学术能力的评价体系,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教师在一次次地教学对比中发现了适尔学堂的力量,学生在一次次地在走上讲台展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生命成长的欢愉。

适性课程在我校落地生花,成为适尔教育的名片。我们在探索中留下熠熠生辉的足迹,成功举办了四届“学堂新样态”教育论坛,研发编写成《适尔学堂的奇迹》《为真学而教》,同时设计《各学科适学作业单》。 老师们也在学习和践行适性课程的过程中得以大放光彩,带着适尔学堂走出光谷走向更大的舞台。杨梅、张洋、王颂扬老师在2022年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中荣获“省级一等精品课”,有4位教师获东湖高新区现场赛课、说课一等奖;9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论文分获省、市一等奖;16位教师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学》《湖北教育》《光谷新视界》等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课题来源:本文系余娟主持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一轮本科审核评估视角下师范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