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沃采克》人物塑造的对立与平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歌剧《沃采克》人物塑造的对立与平等

王梦瑶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东阳市  322118

摘要:《沃采克》作为无调性歌剧的代表作品,在20世纪初上演之际一致备受争议,因其独特的创作特征也备受关注。本文入手于人物塑造的对立与平等角度,主要从这样两个方面:阶级的对立与平等、情感的对立与平等,分析《沃采克》这部歌剧,以求对这部歌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沃采克;贝尔格;无调性音乐;歌剧意境

《沃采克》(wozzeck)这部歌剧是贝尔格[1]Alban Berg1885-1935)于1914年观看完毕希纳的话剧《沃依采克》(woyzeck[2]后创作,歌剧作品完成于1921年,这是一部三幕十五场的歌剧。演出时间总共约有1小时33分钟,作品中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运用古典结构和无调性手法,开创了十二音音乐创作歌剧的典范。同时这部歌剧在传播中,也经历着一波三折,仅1小时33分的作品,于1925年在柏林歌剧院首演彩排时,就创下了“137次”的排练神话。

《沃采克》的创作中,主要是以人物内在的情感特征作为暗线推动剧情发展的,因此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这在贝尔格写下这部歌剧时就具有一个很好的佐证

(见表一),

表一:

第一幕

剧情

音乐

[沃采克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

[五首特性乐曲]

第一场:沃采克和队长

组曲(Suite)

第二场:沃采克和安德列斯

狂诗曲(Rhapsody)

第三场:玛丽与沃采克

军队进行曲与摇篮曲

第四场:沃采克与医生

帕勒斯特里那(Passacaglia)

第五场:玛丽与军乐队长

动情行版(似回旋曲)(Andante affettuoso,quasi Rondo)

第二幕

[剧情展开]

[五个乐章的交响曲]

第一场:玛丽与小儿,然后与沃采克

奏鸣曲式乐章

第二场:队长与医生,然后与沃采克

幻想曲与赋格

第三场:玛丽与沃采克

广板(Largo)

第四场:啤酒花园

谐谑曲(Scherzo)

第五场:营房宿舍

回旋曲附引子(Rondo con introduzione)

第三幕

[悲惨的结局与尾声]

[六首创意曲]

第一场:玛丽与小儿

根据一个主题写的创意曲

第二场:玛丽与沃采克

根据一个音写的创意曲

第三场:旅店

根据一种节奏写的创意曲

第四场:沃采克之死

根据一个六音和弦写的创意曲[管弦乐间奏]

根据一个调写的创意曲

第五场:儿童在游戏

根据一个八分音符的音型写的创意曲

这是作曲家自己在创作时,对这部歌剧和音乐所做的最简明扼要的场序表介绍,作曲家以剧情为一栏,音乐为一个栏。而在剧情的一栏中,每一场主要以人物作为标题,由此看出对于人物的塑造是这部作品中极为着力打造的一个重点。此外,在剧情一栏的标题中,不难发现更多展示的是主人公沃采克与相应人物的关系。由此便引申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曲家要以这样人物与人物交织的方式进行每一场的安排呢?笔者以为在剧中体现的是一种对立与平等的关系,这种对立与平等最明显的体现是阶级的对立与平等和情感的对立与平等。

一、阶级的对立与平等

阶级的对立便是来自于资产阶级的“道德”压迫与穷人之间无力的反抗,第一幕第一场中,仅有不到十分钟的演出时间,整个场景中只出现了两个人:队长与沃采克。队长肆无忌惮的坐在椅子上,沃采克兢兢业业的拿着工具为队长刮胡子。队长询问沃采克的时间安排、询问今天的刮风情况,沃采克均是唯唯诺诺的作答,紧接着队长斥责沃采克未婚生子的问题,指责他不讲道德,以一种高位者的姿态,给予沃采克训斥,而沃采克只能以引用上帝的话语和作为穷人的姿态,唱到:“我们穷人……”表达自己的无奈。上位者所谓的“道德”压迫与穷人之间的抗争就是以卵击石。甚至当沃采克引用上帝的话说到:“让孩子们到我这里来吧”之时,队长大吃一惊,在演唱中甚至唱到了高音C,浮夸的表现手法,更是展现了上位者总喜欢以理所当然的“道德”姿态,展现“伪善”的一面。第一幕第四场,沃采克与医生,医生总是以自己的声誉为追求,以牺牲沃采克的精神状况为实验,不断压榨他的同时,还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而沃采克则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可以得到报酬,即便这份报酬是微薄的,即便这份报酬,他会心甘情愿的交给情人玛丽。此处,来自于资产阶级的“道德”压迫,几乎成为了理所当然,与沃采克一样的穷人几乎成了合理的牺牲品。而阶级的平等又在第二幕第二场中体现,在大街上,队长提到刮胡子,便联想起了玛丽与长胡子军乐队长的丑闻,于是便同医生一起用一些含沙射影的话来折磨沃采克。资产阶级的上位者总喜欢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样态,无情的嘲笑穷人的生活和情感,并以此为快乐,病态的快感,也让沃采克的结局以病态的方式收尾。

二、情感的对立与平等

这种对立不仅在资本差异上,体现于资产阶级的“道德”压迫与穷人之间无力的反抗,还体现在看似平等的阶级关系之间,例如沃采克与安德烈斯、沃采克与玛丽之间。第一幕第二场中,当沃采克面对鬼魂说惴惴不安时,安德烈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唱着歌。第二场第四幕中,一家啤酒花园,众士兵唱起欢乐的打猎歌,安德烈斯担任独唱,结尾落在拖长的C音上。安德烈斯对于外界的干扰总能做到冷眼相待、视若罔闻,这是一种麻木的面对方式,不论这种面对方式是好是坏,与同一阶级的士兵沃采克相比他是迥然不同的对立面。这种与沃采克的对立,并不是阶级不同的对立,恰恰是阶级相同,所表现的情感不同的对立。与安德烈斯的冷眼相待、麻木面对不同,玛丽面对资产阶级的“道德”压迫,选择的是一种甘愿沉沦的颓废,面对同为贫穷之人的沃采克她选择惭愧的接受着她的赠予,面对强取豪夺的军乐队长时,她选择的是屈服和甘愿受辱。她对沃采克的赠予有过愧疚有过难堪,但面对资本主义的压迫时,她还是选择屈服,与沃采克的反抗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是屈服与反抗的对立,是生活与资本的平等。也因为这种截然不同给的对立态度,使得出现精神疾病的沃采克最后杀害了玛丽。

这种在人物塑造上形成的对立与平等,在手法上以人物的内心走向和性格特征体现,实际上反应的是整体社会样态下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平等,作曲家通过作品映射和象征着这种阶级之间的关系,展现在资本主义的“道德”压迫中,以沃采克等人为典型代表的穷人的真实生活。

三、结语

《沃采克》在上映之初,更是遭受过无数来自于社会政治、思想美学等各方的抨击,纳粹党执政期间还曾遭到过禁演。然而,当蒙尘的艺术经历风霜之后,总能以更耀眼的方式,再次大放异彩。本文笔者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分析《沃采克》这部作品,在文中所表现的戏剧冲突,并非是戏剧情节进行中的矛盾冲突,而是指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音乐结构的组成、歌剧意境的展现三个方面,在外部特征和内在表现中所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特征。以求对《沃采克》这部歌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03).

[2]余志刚. 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与创作道路[ M ] .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

[3]Berg,Alban: “Them usical forms in my opera Wozzeck( 1924)”in: Douglas Jarman: Alban Berg: Wozzec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1989,p151.

[4]杨玉玲.歌剧《沃采克》最后一场的音乐学分析[ J ] .2006(04),p33.

[5]余志刚.论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p43.


[1]阿尔班·马利亚· 约翰尼斯·贝尔格(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1885 - 1935),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该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

[2]Wozeck是某些版本对Woyzeck的错拼,这种错拼直到1920年才给予纠正,故贝尔格的歌剧剧名为《沃采克》。转引于余志刚.论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