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现状、困境与突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2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现状、困境与突破

程赛楠

(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浙江省 宁波市 315176)

摘要:当前,教育信息化已被各国视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战略选择。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价值目标。本文从教育公平视域出发,基于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机理,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通过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培育优质教育资源三方面来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期弥合城乡教育发展的鸿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的最终目标。近年来,我国采取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等措施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离“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还有一定差距。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兴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变革[1,2],信息化作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手段,为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有效路径[3]。然而,教育信息化具有双刃性与局限性,新技术应用不当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据此,本研究围绕教育公平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以期破解教育资源失衡,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化进程。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机理分析

1)基于教育起点公平视角

教育起点公平又称为机会公平,是实现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基础。城乡地区教育起点公平的困境集中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资源不均衡[4]。农村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出现跨学科教学的现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教育变革,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物理空间上的制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快推动了教育数字转型。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任务目标[5], 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2)基于教育过程公平视角

教育过程公平是指给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教育过程公平的本质在于因材施教。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较难实行个别化教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学习平台,美国智库机构提出了“学习账本”的概念,通过记录使用者的学习行为,为其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如“AI+教育”[6],其模拟人类教师角色,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3)基于教育结果公平视角

教育公平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育结果公平。要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和教育教学公平两个方面。而教育信息化则恰好能够提供补偿教育。在传统班级授课制群学的基础上,借助AI等技术构建学习平台,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独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还可以利用现代的学习分析技术,并据此给其推荐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资源,真正做到学生自主学习[7]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困境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线上教学的保障。随着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教学环境在不断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如 “三通两平台”项目,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然而,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完全普及。疫情期间,农村学校由于缺少便利的学习工具、流畅的通信平台,使得线上教学很难顺利开展,而城区学生能够轻松参与在线课程。显然可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会进一步加剧城乡的“数字鸿沟”。

2)教师自身素养困境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教师优良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信息能力。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偏远农村地区,一方面教师队伍老龄化较为严重,年级较大的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拒绝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年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信息化教学,日常的线上教学也只是走形式。加上农村地区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较少,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并未真正体现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2)信息资源建设困境

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国推进信息化教学,以期以网络为媒介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村偏远地区获取优质资源提供便捷的途径,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从总体上来说,教育资源数量庞大,但是优质教育资源数目较少。由于城乡在教学难度、教学进度安排上有较大差异,而且大部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由城区教师开发,不符合农村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很多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引进时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开发多样化、个性化、适切性的校本资源成了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先决条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处于落后地位,因此,我国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信息化建设始终向农村地区倾斜。此外,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改善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和配套的教学设备,实现数字网络的全面覆盖。政府还应通过搭建多样化的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优化师资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一,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不断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其二,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校内校外培训等分层分类培训来帮助农村教师学习线上教学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其三,通过教育信息化构建教师交流平台,组织在线教研教学活动,建立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交流、共享、协作空间。其四,实施城乡教师一对一帮扶,并且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反馈,助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3)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工具,是学生获取信息、构建知识的基础,因此,增强农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对现有的数字化资源按照学科、学段进行规范化的梳理和审核,淘汰不符合规范的学习资源,提升现有资源的质量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鼓励农村教师建设本土数字化资源开发团队,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的学情,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内学习资源。其三,政府鼓励多方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对主动共享教学资源的教师给与鼓励,并纳入考核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和体现。教育信息化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基本特征,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来实现推进教育公平。尽管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种种困境,相信在政府引领下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化教育生态系统,积极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实施路径,将逐步破解“失衡”教育难题,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黄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教学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03):40-42+96.

[2]应毅,刘亚军,俞琰.利用Docker容器技术构建大数据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264-268.

[3]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27-33.

[4] 刘成新,徐宣清.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研究——以山东省“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3):18-22.

[5] 杨宗凯.“三通两平台”促进教育教学创新——以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17-20.

[6]刘畅.AI+教育——智能化教育生态系统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383-384.

[7]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1):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