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面融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3

构建全面融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

陈时强  肖源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作者简介:陈时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项目编号2018SJA0649)研究成果。

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项目“学习的通用设计下视障大学生学校支持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552)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招生规模、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培养体系、环境支持等系列矛盾制约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残疾大学生的学习融合、生活融合和文化融合的途径,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全面融合教育体系,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残疾人  无障碍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残疾人接受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当前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背景下,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具备了大好的发展时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多,高等特殊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尽管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残疾人进入高校就读的通道较窄,招生数量较少

目前,我国一部分残疾学生是和健全学生一样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校,还有部分残疾学生是通过残疾人单考单招的途径进入高校,但总的录取率较低。“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课题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2020-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2020-2022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梳理,横向比较2020-2022年普通高校录取普通本专科录取人数与残疾大学生从2020年到2022年,我国每年的普通高校录取残疾大学生人数与录取的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不包含当年研究生录取数、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自考助学班、普通预科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相比,普通高校录取残疾大学生人数远远低于录取的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这说明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背景下,高等特殊教育远远满足不了残疾人的需求。

(二)高等特殊教育不能适应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课题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3所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调查对象为残疾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问卷98 份,其中有效答卷95份,有效答卷回收率为95%。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残疾大学生对学业支持满意度、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和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满意度普遍低于70%,满意度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在残疾大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业和生活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都不能适应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

(三)高校的服务保障体系不能适应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

在全国3013所高校中,大部分高校都招生有少量的不同类型的残疾大学生,这些残疾大学生中有些是无法独立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需要家长陪读、学校特殊照顾等等,给家长、学校、社会都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群特殊的群体,各个高校在服务保障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但还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课题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对调研问卷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具体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序号

项目

存在问题

1

理论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质量不高,多为涉及少数举办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的经验总结,对于探讨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

2

学业支持

残疾大学生所需的课堂辅助设备缺乏,教师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熟练掌握“与残疾生的沟通技能( 手语或盲文) ”的比例不高,能熟练掌握特殊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相关法规及病理学或康复学知识的也不多。

3

生活保障

校园的医疗康复、生活辅助设置、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援助辅导和救助等服务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

校园文化

残疾大学生参与教学、学术和社团的平等机会无法得到保障。多元融合文化建设缺失,各个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纳入残疾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较少考虑残疾大学生的身心需求。

-1  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构建全面融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

(一)构建校园学习融合模式,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学业无障碍。

1.开发适合于残疾大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材

基于视障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各高校可多编写盲文版、大字版、电子版教材,满足视障学生需要;对于听障学生可以多开发图文并茂、动画影视等教材;对于其他类型残疾学生,可以针对性开发个性化的校本教材。

2.制定适合于残疾大学生成长的个别培养方案

各高校在对每个残障学生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残疾大学生制定“一人一案”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在公共课中,如思政、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公共课程中,单独设置残疾大学生的教学大纲。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也要加入有关于残疾大学生的安置方式、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相关的调整说明。

3.建设适应于残疾大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

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对参与残疾大学生授课的相关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在融合教育观念、特殊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手段及技能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例如:国家通用盲文手语专题培训、盲人定向行走专题培训、专业评估系统培训以及声文转化、肢体触摸、感统训练等方面的专业设备的使用培训,以帮助教师充分学习利用先进的3D、元宇宙、AI智能,切实提高教师开展融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二)构建校园生活融合模式,促进残疾大学生的生活无障碍

1.加强学习场所的融合环境建设

残疾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场所主要是教室和图书馆。教室是残疾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交流融合的场所,教室的融合环境建设对残疾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在教室内配备手语翻译、语音播报、盲文电子检索、助听器等辅助设备资源,为残疾大学生创设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图书馆作为残疾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场所,无障碍融合环境建设也特别重要。高校的图书馆要特别关注残疾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在服务中,既要注重提升图书馆内人性化、便利化的无障碍硬件设施,又要注重信息和志愿服务的软提升。在公共区域要配备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指示牌、无障碍引导台、智能助手,在视障阅览区,需配备台式电脑助视器、无障碍阅读机等硬件设备设施,同时要发挥志愿者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残疾大学生的阅读体验。

2.加强生活场所的融合环境建设

残疾大学生在校园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宿舍和食堂。宿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分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硬件设施主要有无障碍标识、无障碍通道以及宿舍内为不同残障类型的大学生配备的无障碍辅助设备等;软件设施主要有无障碍通道管理系统,无障碍信息系统以及为不同残障类型的大学生配备康复监测系统等。食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更多体现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方面,要针对残疾大学生从进入食堂、打饭、拿餐具、用餐、倒餐、放餐具到离开食堂的整个过程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服务支持,让残疾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享受一样进餐舒适感。

3.加强活动场所的融合环境建设

残疾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除了学习、住宿、饮食以外,还需要提供满足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残疾大学生在校园内的运动场所有很多,包括操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甚至学校的花园,空地等公共空间。这就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建筑物内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要加强在操场、道路、花园等公共区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既要建设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标识、语音提示、动感触摸等设备设施,也要加强文明礼仪、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无障碍软环境建设。

(三)构建校园文化融合模式,促进残疾大学生的交流无障碍

1.建设校园融合文化,大力宣传融合教育理念,传播融合教育知识,引导全校的师生都能够了解融合教育、认同融合教育、参与融合教育,形成以融合教育为特色,以“我了解、我认同、我参与” 为抓手的特色校园文化。

2.开展校园融合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的学生团体作用,开展各类班级活动,搭建“残健融合”的平台,营造融合教育氛围。积极开展各类比赛和活动,给予残疾大学生相应的参加机会,通过开展年度人物、自强之星等活动,树立残疾大学生典型,加强宣传,注重融合教育文化建设。

3.搭建融合服务体系,要凸显办学特色,营造博爱校园文化,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残疾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一要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服务文化。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和学院要积极做好残疾人的学习和生活的服务保障;二要创设教师参与的帮扶文化。与健全大学生相比,残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教师的更多关怀和指导,不仅在残疾大学生的学业上,在心理健康方面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三要营造学生志愿服务文化。残疾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些是自身无法克服的,学校要积极引导健全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残疾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中,既能培养残疾大学生融合到群体生活的能力,又能培养健全大学生博爱、奉献的优良品质,更有利于学校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丁勇.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2021(20).

[2]2018-2022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cdpf.org.cn/

[3] 2018-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

[4] 张豫南 周沛.“网络资源—综合赋权”:残障大学生高等融合教育支持研究—基于高等融合教育试点的双案例分析

[J].中国特殊教育.2022(03).

[5]张茂聪 郑伟 侯洁.试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文本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0(06).

[6] 张芳.高等融合教育试点政策执行研究—以S大学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2022.05.

[7] 徐子淇 贾兆娜.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单考单招”:现实困境与发展理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34(03).

[8] 刘长伟.我国残疾人教育的理念创新与着力点探寻—评《化育之道: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

[9] 张兴华 张玉龙 刘芳 王朝荣.新时代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 2018(20).

[10] 李晓梅 曲欣.群体性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探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8,32(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