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教学融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30
/ 2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教学融入研究

曹震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 026000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机械原理课程团队在“机械原理”系列课程建设中,提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教学改革思路,并据此将思政建设工作融入课程安排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引言

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机械原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机械原理教学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含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轻工机械等,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

1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目前,“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关怀等问题,即便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思政内涵教学,但大多仍属于个人无意识的、片段化的、偶发性的教学尝试,并不是有课程文化的、有设计的、系统性的教学行为。开展课程思政是为了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源,这对学生、教师及课程本身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课程思政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立体,学生不再只是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讲解,而是赋予课堂更为丰富的精神给养。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学以致用,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职业素养。对教师而言,课程思政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变以往侧重知识能力培养、缺乏人文关怀的状况,让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

2机械原理教学困境

首先,高考扩招和机械专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现阶段机械原理教学受众越来越多,在学生基数增大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能力、思维、素养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凸显,这让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实践教学需求,不少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法得到培养与提升。其次,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但受教学周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时间较为有限,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想要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让所有学生都达到统一的培养标准难以实现,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程编排还是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上都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境。再次,近几年来机械专业学生较多,学生为自己设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意向及求职岗位逐渐出现分化,很多学生完成教学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而是通过考研等方式来从事商贸营销等其他工作。学生的谋职就业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分层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最后,机械原理教学内容较多,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概念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同时机械原理教学采用大班授课,在多重因素叠加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与预期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优化机械原理教学十分必要,而引入分层教学分层培养的方式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3“机械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教学融入策略

3.1改革教学目标,明确立德树人维度

在原有专业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素养教学目标,并将之拆解并落实到课程的各个部分和章节,明确各个部分需完成的育人维度和深度,为后续课程开展过程中追寻价值引领和能力塑造指明方向和高度。教学目标的两个维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明确素养教学目标后,将两个维度的目标作为有机整体,并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层面获得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实现德行素质提升的目标。

3.2机械原理实践教学建设

机械原理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首要导向为面向工程教育,以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主要目的。因此,实践教学是强化动力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受场地、资源、设备、人员和课时等多因素限制,以往的试验教学环节已经滞后于理论教学环节,严重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综合能源时代,动力机械系统呈现燃烧动力装置、电驱动力装置并行的发展态势,而且动力系统与信息技术、智能控制的集成程度更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完整性、方法先进性、平台集约性、维护简便性、用户交互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与课程教学内容协同,适应综合能源时代的动力机械人才培养需求,加强动力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升级迫在眉睫。突出强调工程教育导向,紧扣动力机械行业背景,结合虚拟现实交互、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从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开放性虚拟仿真总成动力系统实践平台、教学-训练-实践-研发贯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制两方面着手,建设了面向综合能源时代的动力机械原理实践教学平台和方法。

3.3做好内容调节

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主,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延伸,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都具有较高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分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沟通氛围,加强师生互动,进而针对学生的问题作有效引导,针对不同学生调整引导内容,实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大方向确定上应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设计小组课题等多种方法对教学内容作出分层调节。尤其是针对学生对微积分、工程制图、理论力学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问题,更需要通过教学内容调整来增加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比重,强化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向的调节来实现因材施教。

3.4基于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融入角度

从机械需求、机械问题、机械事例、人物、机械的过去、机械的未来以及机械人的责任与使命多板块分类构建一系列思政素材库,为课程和思政的同向同行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针对教学内容中具体知识点或教学活动,首先要借助自行查阅资料,与辅导员交流,与学生谈话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此阶段的认知特点和阶段需求,分析学生能够接受、热衷接受的思政内容。其次要学习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深度理解课程知识内容,扩展知识维度,为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好基础。再次要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从思政案例库中讨论、择选、匹配与课程内容配套的思政内容,并确定课程和思政的结合点及结合细节。最后要通过教研室内试课,评价课程思政结合处的润滑程度,及时调整细化课程思政结合点,避免出现“两张皮”和硬植入。

3.5教学评价,改进思政渗透角度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法(OBE)衡量课程与思政“融合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使思政教学目标变成可观测、可衡量、可达成的指标。分析成果指标,判断课程与思政融合教育过程和结果中的短板,提出改进办法,基于OBE成果反馈改进思政渗透角度,以确保课程与思政融合教育深入人心,促进学生提升思想境界。

结语

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十分必要,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教师需关注和重视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同时对学生进行合理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晓怡,张航,杭鲁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34-35.

[2]沈齐英,居瑞军,王腾.“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9(17):79-81.

[3]张英,房海蓉,郭盛,等.立德树人视域下机械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8,8(22):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