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跷跷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1

趣玩“跷跷板”

钟丹丹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宗汉街道星光幼儿园潮塘园区 315301

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和兴趣,远远超出大人的想象。正是因好奇心的趋势使得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孩子们好奇的探究性行为,正是她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也是科学行为产生的萌芽。3-6岁幼儿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幼儿对于外界事物以及现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尝试寻找其中的奥秘。本次游戏的主人公孟鑫玥和王佳佳就在沟壑游戏中展开了对跷跷板游戏的探索。我们先来看看她们的游戏视频。(视频时间435秒)

从视频中两位小女孩玩跷跷板的行为可以看到,作为小班的幼儿,她们根本不懂什么是支点,什么是杠杆,但是她们看到的是一个板块可以使两个人起起落落,然后她们就去尝试,怎么样才能使两个人同时坐在上面起起落落。首先她们找到了一个有支点的凸起地方(山坡的最高处)来放置木板,当王佳佳将长木板的中间位置拖到山坡最高处的时候,孟鑫玥举起右手说:“好了,停。”王佳佳就将长木板放下,这样一个跷跷板就做好了。从幼儿做跷跷板的行为我们可以解读到幼儿掌握了做跷跷板的要领,知道跷跷板中间要有一个高的支点才可以使其起起落落。

随后王佳佳坐在一头,孟鑫玥在另一头用两个手用力的按压,跷跷板一翘一翘的两个孩子都觉得很好玩。后来孟鑫玥也尝试着坐在木板上,可是她选择的是太靠近中心点的位置,这样木板就无法起伏,她只好下来。接着她尝试按压木板的另一头,结果,木板就能够正常起伏,两个孩子都很开心。在孟鑫玥按压了一会儿之后她开始用身体的重量来压下跷跷板的另一头,她肚子顶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按压下去之后再将两个脚抬起来,就这样玩了1分半钟。在幼儿游戏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通过尝试性的实践活动知道了要加重跷跷板一端的重量才能够将另外一端的人翘起来,所以游戏中孟鑫玥每次用身体的力量将跷跷板翘起来的时候都会说:“我好重啊。”在游戏中幼儿掌握了跷跷板起伏翘动的原理:要加重跷跷板的一端才能够将另一端的物品翘起来。

在按压了一段时间后,两个小女孩交换了位置,两人把木板的位置做出了移动,中心点发生了移动,这一次,两个小朋友都可以坐在上面一起撬动木板。在这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即使她们不明白杠杆原理,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她们知道了怎么放置木板才能使跷跷板动起来,两个人要怎么坐才能一起玩。通过她们亲亲身参与跷跷板的“制作”游戏,亲自去尝试,去探索跷跷板的原理,有效促进了两个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指出幼儿科学探究是以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途径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使得他们全身心投入。视频中的两个小朋友就是如此,她们在游戏中发现木板可以使两个人翘起来,就此产生兴趣。随她们鼓捣了木板很久才解决了两人都可以同时坐在上面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孩子只对探究的问题以及在探究问题中发生的活动感兴趣,不会去考虑需要花多久时间或者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这也是这个时间段幼儿探究活动的一个特点,即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并以实际行动去探究,很少会通过抽象思维去考虑。

游戏后我和孩子一起进行了个别交流:

这个是幼儿的游戏故事:

玩跷跷板的游戏,拿起一个板放在尖山坡上面,我压不起来,我想办法把它翘起来。我用整个身体压上去还是没有翘起来。后来我和王佳佳换了位置,我用脚撑起来,王佳佳把我翘起来了,我脚放下去的话王佳佳就翘不起来我。

通过跟幼儿的游戏故事分享环节了解到:幼儿通过探索之后初步了解了杠杆原理,知道了找对支撑点才能够进行跷跷板游戏。并且通过幼儿的讲述了解到幼儿对于力也有了初步的探索,游戏中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两个物体不一样重可以翘起来,当太重另一头翘不起来的时候可以借助脚的蹬力减轻重量,使另一头落下去。通过游戏故事分享环节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在探究中的发现与想法,能够让教师更好的解读幼儿的行为,发现她们在游戏中的成长。

教师支持:

1、与幼儿共同讨论关于力和支点的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之后对于游戏中关于力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性的总结。

2、给幼儿观看关于跷跷板原理的视频,让幼儿通过视频的观看对于跷跷板有一个新的认识,引导幼儿将这个游戏继续延续到其他游戏中(可以延续到室内的自主游戏中继续进行平衡方面的探索。)

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是建立在长期持续观察孩子的基础上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适宜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只有成为观察者,才会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偏好、探究的程度、特点、有什么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成为观察者才能把探究真正变成孩子的探究,让他们有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需要成为百科全书,但不应该是给出答案的百科全书,而应该留有余地让儿童自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