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红色基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红色基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李娜

延安市实验中学  陕西省  延安市  716000

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已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大单元教学,深入挖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中的思政元素,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关键词:高中语文  革命文化  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革命传统教育“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1]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要载体为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文学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等;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与选文内容相关的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文物的插图等。

基于此,我选择了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所对应的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一、立足新课标,聚焦大单元

课标即方向,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革命传统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不仅在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层面明确提出“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2],而且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层面针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设置了专门的学习任务群。这既体现了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要求,也体现出语文的学科特点,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体系设计和相关单元编写的主要依据。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本单元选编了6 篇体现中国革命精神和意义的文章,既有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以虚构为主的小说。

6 篇文章用不同文体、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国家解放、民族新生的革命历程。

二、整合教材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学生已经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伟大的复兴”中立足于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红色”记忆,学习了一些政论性、实用性作品。本单元与“伟大的复兴”单元形成相互补充的格局。在文体方面, “伟大的复兴”单元包括演讲、回忆录、通讯等,本单元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二者体裁互补,题材多样,覆盖面广。

本单元中的思政元素

2.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所以课程设计从不同文体入手,从记事散文到报告文学再到小说,层层递进,让学生从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对比中,增强比较思维。

3.高中生学习具有创造性和思辨性,对自主任务和活动任务更感兴趣。所以课程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充分利用本土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突出真实情景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

三、精设学习任务,落实思政元素

1.阅读课文,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品析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欣赏作家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2.研读课文,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增强比较思维能力。

3.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4.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应用

为凸显学生地位,开展大单元教学。本单元的学习流程是:

首先,学习两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探究创作意图,概括人物事迹,比较抒情方式;其次,学习一篇报告文学,归纳文体特点,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再次,学习三篇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匹配同类型创作风格的作品;最后,根据单元所学,归纳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异同,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

本单元共用12 课时,分为4个课段:在第一课段:“言由心生诉深情”中,主要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作品生动的再现了革命战士反抗帝国主义与国内黑暗势力的压迫,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在第二课段“虚实相济撰报告”中,主要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让学生在明确报告文学的特征的同时,从真实的人物与事件、文学笔法中感受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

在第三课段“杂取众生塑典型”中,集中学习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节选)》和王愿坚的《党费》三篇小说,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在艰难的革命斗争的岁月中,革命者对党的热爱与忠诚。

第四课段“编辑红色作品集”,是使本单元所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实现落地生成的一个环节。在本课段中主要的学习任务有两个,一是:根据第一、二、三课段所学,概括出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至少三处异同。二是:按要求搜集整理红色文学作品,小组合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上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通过观看影视剧等其他途径,我们也接触过不少有关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我们的家乡延安也集聚了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请以小组为单位,汇集有关延安的革命先烈、革命斗争的材料,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

本任务是一个由小组合作完成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包含了红色作品的的拓展阅读,又有作品编辑的技能以及相关的写作实践。在完成编辑红色作品集的任务之前,先由师生共同制定“红色作品集评价维度”,明确“红色作品集参考评价标准”。在编辑红色作品集的过程中,不仅是能使学生对延安精神以及在延安时期涌现出的革命战士有更完整、全面的认识,更能让学生从阅读革命传统作品中获得对中国革命和革命先辈的理解与共鸣,能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阅读能力应用到其他革命传统作品的阅读当中。

四、发挥课堂主阵地,推动思政育人走深走实

总之,革命文化不仅是中国革命百年历程的历史结晶,同时也是塑造当代中国现实的一个生机勃勃的、最强有力的要素。课程标准在相关表述中反复强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深化学生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切身体验”“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认识”,这些表述的角度与侧重点略有差异,但共同之处是都着重指出了激活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对于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革命传统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坚定不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革命文化也才能真正得到传承与弘扬,最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真正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