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 “活”“美”课堂,赋能初中古诗词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构建 “活”“美”课堂,赋能初中古诗词教学

毛红明

云南省玉溪第九中学

内容摘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方式单一,忽视诵读,不注重鉴赏”等“”方面失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充分使用音响视频等现代手段,采用“歌唱学诗,故事学诗,看图学诗”等“美”方式,赋能古诗词教学,上“活”上“美”古诗课,有效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爱乡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教学   “活”“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总目标明确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座百花园,芳香袭人,虽经千百载岁月,经典的作品仍让世人为之惊艳,于蓝天丽日、星辰明月之下吟诵,令人齿颊留香。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着审美价值、人文关怀、人生价值观、道德素养,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有重要影响,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大有帮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生活为基础,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要调查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状况,做到吃透学生。其次要系统研读文本,把握每一首古诗词蕴含的情感、哲理,做到吃透教材。然后,依照所找到的“古诗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优化教学方案,最终才能上“活”上“美”古诗课。

一、古诗教学“五失”频现学习效率常态低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却常见“失”现象:

1.失趣。枯燥单调。教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不注重使用现代互联网教学资源。

2.失详。介绍作者时,往往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

3.失声。少书声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

4.失情。缺感情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

5.失“空”。忽视古今“时空差”,忽视对所描述画面的展现,抽象,难理解。

长期的“失”,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对古诗词既不能做到“言传”,更不用说“意会”了。

面对困局,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笔者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尝试验证,实现了高效课堂。

二、“五美”教学,上“活”古诗课
教学中,针对上述失误,教师应该有理性的认识。采用科学的教法进行补救,避免失误的延续,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初中古诗词之美,让学生体会中国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一)唱响音乐美,激活古诗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音乐手段,可以营造活泼热烈的学习气氛。

讲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课中可插入歌曲《童年》(罗大佑原唱)的第一部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在音乐、视频、歌曲演唱、屏幕歌词展示等组成的动人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的领悟了“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妙处。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气氛;课中组织歌唱,加深情感;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在欢快的乐曲中,学生听、学融合,耳濡目染,自然熏陶。教学内容主题鲜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歌声中,古诗课焕发了新的“活”力。                                                   

(二)注重故事美,活化古诗内容

一首诗,都是诗人的一段经典传唱。教学前期,应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等相关情况的介绍,尽量做到有图、有真实故事。通过故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歌里。如讲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时,课前,可这样导入:唐代,有个棋艺高超的人叫王叔文,他被皇帝请去当太子老师。这位王淑文和一个诗人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王叔文组阁执政。后来王叔文改革失利,这位诗人因此受连累,多次被贬官,颠沛流离23年!一直到了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才终于被召回京!途经扬州,诗人与白居易相遇。两个天涯沦落人,感慨万千。白居易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这位诗人提笔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故事般的讲述,娓娓动听,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有血有肉的诗人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走近作者的心灵,融入情感世界里。

诗人的形象,便“活”

了!
(三)讲究韵律美,配乐声声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所以,应加强诵读训练,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以便能“深刻记忆”,一提起便“回味无穷”!

要注重朗读节奏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朗读中,还要指导学生先找出押韵的字:怒、路、都、躇、初、土、苦,以凸显“韵律美”。

教师应有感情地范读、带读,感染学生;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韵味留香!

钱梦龙老师主张:“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朗朗书声中,读诗,也便成了享受。

在有声音的课堂里,气氛“活”了!

(四)体现情感美,贴近诗人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古人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

辛弃疾写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流露的是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悲怆孤寂……这些厚厚的诗情使教师和学生一起与诗人共情!从此,便不再有千年时空的隔绝!

在感情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活”了!
(五)展示家乡美,缩短时空差

中华古诗词,源远流长。其创作年代,往往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如《诗经》中的《蒹葭》,创作于东周,距今约2500消除学生与诗的时空隔阂成为了教学的重点

讲授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可向学生展示“玉溪高鲁山的红塔之巅”照;学习马致远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课,可播放“玉溪红塔区九龙池、白龙潭”的秋水古藤视频;学习崔颢的《黄鹤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时,展示“玉溪红塔区龙马山顶”,玉溪北城的高古楼……

这样教学把遥远的年景拉近了,可触摸了。学生爱上古诗的同时,也爱上了美丽的家乡

古诗,从此不古!“”了!

总之,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要贯彻好新课程先进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现代学生的日常生活。要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助力初中古诗词教学,上“活”上“美”每一堂古诗课,让学生尽情地品味中华古诗词的韵味,感悟其无穷魅力和至美意境,真正做到“可意会,能言传”,进而爱上古诗词,爱上传统文学,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