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1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曹晓芳

永和县教科局    041499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既能发掘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合作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小组合作一旦不合理或流于形式,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很多学生滥竽充数,在无所事事中白白浪费时间。通过深入学校的听评课活动,我发现我县各学校课改理念都很强,有的学校搞得相当不错,但各学校的小组合作环节仍有很大的弊端与不足:

1、小组合作没有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是没有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一种学习行为,而我县各学校的小组合作却忽略了自主探究的环节,老师提出问题直接进入讨论环节,学生没有进行很好的思维,成熟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没有形成定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充分的使自己观点和理由成立的东西,这样很容易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出现不自信,怀疑自己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往往会出现冷场现象。

2、小组内不民主,分工不明确。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出现小组内的霸权主义。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不知自己处于怎样的位置,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小组谁是组长,谁学习成绩好,谁就有发言权,谁的观点就正确。这样就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出现了小组内的霸权主义。所以小组分工应是明确的,对每个学生都应公平对待,给予发言的机会。

3、小组合作中没有形成互帮互助。小组合作的宗旨是通过合作学习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给予帮助,使差学生不掉队,不气馁。而在我们的小组学习中出现了被歧视,被排挤的现象,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在组内不受欢迎,经常被其他学生数落,小组没能受到表扬全都归咎于某个差学生,并且说一些很不礼貌的话,来挫伤这些学生,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在被嫌弃被讨厌的的氛围中变得越来越消沉,越来越低迷。

4、小组汇报形势过于单一,出现了集体结果单个汇报的现象,虽有补充但少之甚少。发言往往是小组长代表,这样会出现强者更强,而弱者更弱的现象。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定式,上课汇报一人代表即可,其他学生便没有了发言的欲望,参与的激情,更有甚者,连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懒于进行,于是出现了小组活动不起来,不说话,不发表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形同虚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的设计小组汇报的形势,最好以“人人发言,个个表现”为宗旨,这样能使学生全员参与,得到应有的展示的平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5、小组学习过于频繁。本来小组合作是为了解决疑难的,有争议性的,个人不能完成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没能理解其作用,在教学中滥用小组合作,一节课出现了四五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时教师把课本中显而易见的内容,也作为小组合作的问题。例如:坡头中心校一位老师的一节语文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教师一开始就将课堂推向高潮阶段,在检查了生字生词后,直接进入小组活动环节,一连提出3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发生变化?”学生盲从的在课本上来回翻动、勾画,没有听到小组活动中应该听到的声音,只是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第一个问题在第几页,第几行,有的甚至呆坐无所事事。每完成一个问题集体汇报一次,每次汇报都是在集体朗读课文。因此很多学生在这些环节中表现不积极,朗读时还出现了托调现象。在对文本不熟悉的情况下就进行小组讨论,而且一连进行三次活动,学生频繁的活动只是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这样小组活动显得很乏味无聊。这几个问题如果把它放在熟悉文本,了解文意的自学环节比较合适,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文本,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相应的设计一个或两个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搜索潜在脑海的相关知识、事例等的问题,将课堂推向高潮,这样的小组活动才更有意义与价值,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进行了小组合作就是成功的课改课,其实不然,学生在多次的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已经处于麻木状态,甚至厌烦了这种学习行为,于是出现了懒散,不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小组学习不能过于频繁,老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下一番功夫,让小组学习大放光彩。

总之,小组学习是一种既发挥个人能力又培养团队精神的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合理地正确地利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不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奥妙盲目搞形式主义便会适得其反。

教研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