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亓顺美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第一中学 442200

摘要:“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然而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角色分工不明确、育人理念的滞后、沟通不顺畅的现实困境。为了应对这局面,应家校社协同,达成减负共识;丰富家庭教育,助力协同育人高质量;推进信息化,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双减”政策   家校社协同育人

2021年国家颁布“双减”政策,把孩子从过度的作业负担和五花八门的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办好教育事业,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

(一)家校社角色分工不明确

教育本身是一个整体,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延伸。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但又各有边界、相互独立、分工不同。学校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以传播知识为主,侧重于智力因素;家庭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思想、作风、态度、价值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社会教育是通过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就当下而言,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对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并不清楚,导致家庭教育片面化、学校教育复杂化和社会教育边缘化 [1]。学校老师费力费时地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而父母忙着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孩子不仅在学校学习,在家还要继续学习知识,社会教育则成了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孩子中职责不清,角色分工不明,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二)家校社育人理念的滞后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从现阶段教育的情况看,育人的目标并未与“双减”政策完全融合起来。尽管“双减”政策强调,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育改革;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但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之一。在全社会呼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家长片面的质量观和成才观,使老师不敢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非中考或高考科目上,不重视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就“减负”政策的落实,创造出更好的教育环境。

(三)家校社沟通不顺畅

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实现三者间的有效沟通,特别是家校沟通。但是,各主体对其育人职责和相互关系认识不清,缺乏沟通协作,出现各自为政、相互推诿、低效重复等现象,造成了教育效能的内耗。

首先,从沟通意识上看: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后勤工作归自己管,双方职责明确,无需进行频繁沟通,严重缺乏家校共育意识。还有一些家庭对学校不信任,动用一切资源给孩子“加餐”,孩子负担持续加重。也有一些教师质疑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不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作用,缺少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缺乏家校共育意识。其次,从沟通内容来看,家校沟通内容单一。主要聚焦在学生成绩上,对于学生思想品质、劳动素养、兴趣爱好等很少提及。最后,从沟通形式来看,我国家校合作一般以家长会、家访、学校开放日等方式进行,大多是学校单方面组织的活动,家长以被邀请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其交流内容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不仅没有体现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角色,而且沟通的内容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家长在此类沟通形式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低,未能凸显其主体地位,致使家校共育效率低。

家校社协同育人,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线上线下多平台;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引导和约束,需要政府部门构建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教育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家校社协同,达成“减负”共识

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统一育人共识,立足于立德树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召开家长会、家校委员会、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为家长解疑答惑,保障家长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增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信,让家长对“双减”、“提质”充满信心。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社育人责任,密切三者的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二)丰富家庭教育,助力协同育人高质量

“双减”政策和2021年10月2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都对家庭教育做了指导,强调家庭教育要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等。“双减”政策的实施,协同育人的达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支持。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长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家长学校,发布教育消息,让家长了解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新动态,关注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遵循教育规律,共同转变育人方式。科学理性看待孩子成长,着眼孩子全面发展。其次,多陪伴,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运动、娱乐、做家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增加亲子陪伴,营造和谐共进的家风。鼓励孩子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发展运动特长,增强体质。鼓励孩子做好个人生活自理、日常家务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社会送温暖志愿者服务等,在劳动中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2]通过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质,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三)推进信息化,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效能

通过学校建立的家校互动平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和老师沟通。通过社区网络平台了解社区活动,寻找适合孩子参加的活动。

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优质的网络资源。智慧校园建设的日益完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家校 e 网通等的搭建, 汇集了丰富的教学、科学和文化资源,为各级学校、各类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辐射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家校协作育人资源的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官网都设置家庭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学实践教育、教师研修等板块,链接博物馆、科技馆和高校的线上资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了丰富的资源。

三、结束语

“双减”政策是新时代的产物,新模式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挑战都是必然的,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沟通协调达成育人共识,对现状再认识,有的放矢的解决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彦磊,周洪宇.“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中国电化教育.2022.11.32-36.

[2]白茹璎.“双减” 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J] .探索与实践.2023.01.119-1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