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工作体系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工作体系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

祁红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文以广东省某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工作为例,建立多级联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为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各级政府和高校纷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大约有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情绪波动等。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业压力、社交困难及技能缺乏。学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沉重,难以应对;进入新的社交环境后,人际关系的调整和社交困难也可能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缺乏支持和理解;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或处理困扰自己的问题,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建立

(一)工作制度的完善

工作制度的建立具有规范、统一、明确、参考、保障和强化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质量和公平性,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二级学院工作制度的建立需要参考国家、所属省市及学校的相关规定,综合考虑学院情况、结合0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制定学院相关制度。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文件规定,参考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办法,制定本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办法》,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责、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危机干预对象及措施、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等内容。此外还需要确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排查机制,建立重点学生关注与追踪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学院心理危机个案干预实施方案。

(二)工作组织的确立

确立工作组织主要包含明确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单位及其工作职责。成立学院心理健康工作小组,明确学院党委为心理健康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学生-朋辈-老师-家长-心理中心”五级联动模式,共同呵护同学们心理健康。充分发挥学院教职工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增强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学业导师、专业教师等育人主体对学生心理危机识别的敏感性;充分发挥朋辈在心理健康保健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心理委员、心理助班、助班、学生党团骨干、宿舍长等朋辈的心理保健互助意识及心理危机识别能力。

(三)工作机制的落实

1.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主要通过心理健康问题排查进行落实。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全方面收集同学们的困惑、烦恼及问题,即每月问卷普查(个人主诉)、朋辈心理学生干部反馈、心理工作相关教师了解。

(1)问卷调查

学院二级工作室每月会就学业、情感、家庭、经济、人际交往、个人本月心理自评等模块对全院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开展问卷普查工作,根据问卷情况,选定个别同学开展谈心谈话,选取同学们共性问题进行问卷反馈,开设学院舒心解疑小课堂,内容涵盖每月问卷数据分析、温馨建议、心理小故事、夜读故事等。该方式主要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主诉渠道,了解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及存在的困惑,针对性的开展后续个体或群体帮扶。

(2)朋辈反馈

学院二级工作室会定期召开心理委员、心理助班、宿舍长会,定期摸排重点关注对象名单,通过学生了解学生,并侧面掌握其问题及状况,及时了解同学们特定时期存在的困惑,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心理工作教师了解

心理相关教师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任课老师及学校心理中心咨询老师,主要通过课堂观察、课下走访、座谈会及心理咨询等渠道了解同学困惑,加强各老师之间的沟通联动,共同守护同学们心理健康。

2.问题分析

(1)个性问题

针对心理普查摸排出来的问题,对于部分同学存在的个性问题,要进行精准帮扶。针对个性问题主要处理过程:谈心谈话、了解情况,必要时与学校心理中心及时进行沟通,必要时进行家校联动,形成“个人-朋辈-老师-心理中心-家庭”五级联动机制,织牢心理健康防线。并针对重点关注同学,做好心理健康预警库,实时跟进,建立好心理工作台账。

(2)共性问题

针对心理普查摸排出来的共性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特定时间段问题、特定群体问题、特定类别问题(如学业、情感、家庭、人际等方面),针对共性问题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团队辅导、心理讲座、心理贴士、心理活动等。

3.活动方案

(1)心理培训

为了加强心理委员、心理助班、助班、学生党团骨干、宿舍长等朋辈辅导员的心理保健互助意识及心理危机识别能力,学院分别开展了兼职辅导员、心理助班与各班心理委员培训会,明确其身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关键性,增强其心理危机识别能力,有助于其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向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筑牢学生心理护卫网络。

(2)心理讲座

为了解决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学院会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沙龙和心理讲座,通过沙龙、讲座及论坛,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加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拓宽第二课堂教学渠道,让学生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开展专业就业、升学论坛,让同学们更好了解自己的就业前景,减轻对未来就业的迷茫,化坚定专业发展信心;开展考研经验分享会,邀请专业老师及往届上岸考生进行答疑分享,缓解应届预考研学生心理焦虑,增添学生备考信心。

(3)心理团辅

学院定期开展团辅活动,旨在矫治、预防和协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认识、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其良好的适应与发展。

(4)心理贴士

学院心理工作室每月会根据学生心理问卷填写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后给予问卷反馈、维护心理健康的小贴士和心理小故事,持温暖真诚,维护学院同学心理健康;定期发表“夜读”,让同学们在夜晚时刻聆听心理建议及小故事。

(5)心理活动

基于学生共性问题定期开展心理活动,以 “温暖、真诚、悦纳、成长”为活动理念,引导同学们关爱自己,尊重差异、接纳他人、健康成长。活动形式涉及线上打卡、线下摆摊、趣味运动、心灵观影、穿越时间的对话、温馨祝福等。

参考文献

[1]陈文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1234"工作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 2023(2):4.

[2]许红,呼梦颖.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 5(5):2.

[3]顾盼盼张正华.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以合肥学院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三点十分"工作室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 2020, 000(009):172-173.

[4]汪立夏,舒曼,胡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互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