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比较,方得阅读教学真滋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3

活用比较,方得阅读教学真滋味

周婷

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摘要】比较阅读是通过对比阅读,营造阅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思维品质的高效阅读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求同”“求异”等方法迅速找到群文规律和单篇个性,让学生在在阅读时比较,在比较中阅读,掌握属于自己的有效阅读途径。

【关键词】比较阅读    求同     求异

一、重视比较阅读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历来注重独立、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其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基本流程就是读书——分析——对比——总结。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结合文字分析,加以对比研究,“有对比才有欣赏”,有欣赏才会有创新。“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任务群中,更是明确指出“要运用比较阅读等方法,营造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由点到面、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地构建知识、能力和方法体系。这不仅可以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素材,找到彼此的联系,更可以利用比较分析来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二、比较阅读的方法

明代唐顺之在《答江五坡提学书》中指出:“对比同异,参量古今。”比较阅读的目标就是“求同”和“求异”。“求同”目的是发现各种材料的共同点,从“个别”推及“一类”,迅速了解同一材料的基本规律,以便建立由特别到普遍的认知,并培养学习者分类、综合和归纳材料的能力。“求异”意在发现同一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将文章“一类”推及“个别”,使文章的个性更加突出,以便使学习者感受到文本的特殊魅力。

(一)相似点的比较

相似点对比的要点,即把在内容、形式上有相似的文字加以比较,把文句上有相似规律的加以对比,单篇上可以在相同的文体类型、相似的情感、相近的背景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提升学生的总体认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培养阅读兴趣并投身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新课标一直提倡群文阅读、群诗阅读,就是希望能更好地利用比较阅读的优势。

像必修上册的第七章单元,单元教学任务提示“我们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情景交融”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从景情关系的景明现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个角度将几篇文章串联比较,希望可以达到单篇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效果。

1.景明现情,即对景色描绘能直接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这一类景物所寄托的情感学生一般可以比较容易的体会到,如《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山色接天。纵一苇之力所及,凌万顷而茫然。”水汽缭绕于江面,水天一色,任着小船随风飘荡,在这一种洒脱的语言中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惬意和潇洒。无须多提示,让学生在朗读中细加品味。

2.景暗示情,情隐藏在景的背后,我们需要仔细品味、赏析方能体会到背后隐晦的情感。如《荷塘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初读,朦胧淡雅的荷塘让我们为之沉醉。但再细读,却也有不甚和谐之处:“高处丛生的林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经常会有学生质疑,这处的描写是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失误,这似乎跟整个气氛格格不入啊。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入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朱自清先生在面对复杂政局的苦闷。明是突兀之景,实为提示朱自清先生在欢乐中又夹杂着淡淡的忧愁的情感,正可以与下文“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相互呼应。

3.景象征情。散文中的很多景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而象征中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是荒芜冷落的,因为它与史铁生的失意萧索的人生相合;它又是生机勃勃的,因为史铁生在它和母亲身上汲取到了力量,去勇敢地面对他惨淡的人生。这也是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到同一个作家对同一个景也会有不同感悟,景会随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而寓意多样。

总之,经过多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古代的苏轼,还是现代的朱自清,亦或是当代的史铁生,他们同样都在用景或明或暗地诠释着自己的情感。如此串联讲解,势必会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体会到大家们是如何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如何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再如,必修下的小说单元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学习提示中提出了“套中人”的概念,围绕此,老师稍微点拨,让学生在文中寻找别里科夫的“套子”,在外有衣着的套子,有住处的套子,有出行的套子……在内有思想的套子、制度的套子,沙皇专制的禁锢让他不敢思考、不敢反抗,甚至于积极主动地去影响别人,潜移默化地给别人也装上套子。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此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另外几篇小说中寻找相似点——这种类似的套子在别的人物有吗?

当然有,《祝福》中的祥林嫂难道不是一个套中人吗?她以死抗争改嫁,她再嫁后面对别人冷眼嘲讽时的忍气吞声,她战战兢兢只想捐得一个门槛给自己赎罪,“三从四德”“一女不嫁二夫”“死后地狱酷刑”这些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难道不是她给自己装的一个个套子吗?

别里科夫和祥林嫂,他们都是专制制度下的受害者,他们战战兢兢、没有自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个符合标准的套子,主动往里面套,只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套中人”。

甚至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也可以一起提及,因为以上类推,林冲也是一个套中人,“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的身份是套子,翘首盼他归家的家人是套子,总有一天能一切复位的奢望是套子,对朝廷的忠心是套子,他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性格更是套子,幸好最后火烧草料场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才能毅然拔刀劈开身上的层层套子,否则也不会有梁山泊上的豹子头林冲了。

总之,透过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关联,我们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就是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专制统治对于人民的折磨,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都是一样的。

揪住一个相似点,我们可以横向、纵向比较延伸,达到单篇分析所无法企及的深度,这就是比较阅读的魅力吧。

如此,必修上下每一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单元任务,我们基于单元任务,了解学习目标,借助学习提示,从共同的主题、写作方法去比较类推每一篇文章,想必一定可以为我们的比较阅读点亮一盏明灯,让我们思维展开翅膀,尽情高飞的。

(二)不同点的比较

相比于相似处的对比,不同点的对比更多也更易于挖得更深。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先引领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归纳总结,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地研究文章去分析他们的不同点,归纳出一般规律。我们进行不同点的延伸扩展与比较会有助于他们更系统地了解语言知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语言知识框架,在培养辩证逻辑思想的基础上,为他们带来了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和更广泛的语言阅读空间。

不同点的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

比如我在进行李清照诗歌教学的时候,试着将《如梦令》《武陵春》组合起来。《如梦令》为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记录了青春少女们天真烂漫的游玩故事;《一剪梅》则是一首表达相思离愁的词;《武陵春》则是其在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所作,诗句中包含词人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的悲戚。这三首主题、时间完全不同的词,怎样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串联点呢?笔者发现在三首词中都提到了一个物体——舟。《如梦令》的“舟”代表的是少女之舟,轻快之舟,蕴含了满满的希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一剪梅》中的“舟”,则是代表相思的舟,寂寞的舟,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甜蜜与期待;《武陵春》中的“舟”,是作者空度残年,生活痛苦之舟,沉重而压抑。前面的乐凸显后者的苦,前面的充实凸显后者的空虚和百无聊赖,在比较中让我们看到李清照曲折的人生经历,从而真正体会到李清照的坎坷人生,这比单调直白的介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或相似情感的比较阅读。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剖析自己内心思想与情感的过程。不同的作品反映出不同作家的思想情感,但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作品中,有许多是表现的是类似的主题或情感,但作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则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够在繁多的作品中找到一个“比较点”。

比如同样是必修下的小说单元,《促织》和《变形记》有一个明显的相似情节——“变”。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关键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变身”,两篇文章有什么区别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细致比较总结中,我们一起找到了以下的不同。

首先是形象的不同。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径”,很平常的促织形象,却也观之可爱。而《变形记》里的甲虫,“脊背坚硬,犹如铁甲”“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许多与他原来身躯相比细的可怜的腿脚”这样的形象实在无法让人产生好感,只会让人厌恶甚至恐惧。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定虫子的形象,当人化为虫,虫的形象其实已然是人物的代表了。促织本身是由成子化成,九岁小孩化为短小的蟋蟀也是情理之中,而小小的促织却敢于跟远大于他的虫子、甚至于公鸡相斗,更让读者佩服他的勇气和守护家人的决心,也因此对成名、对成名一家更为同情、怜惜。而格力高,在变身为虫之前,他是家里的唯一支柱,他臃肿的身躯不正代表着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吗?这些累赘压得他无法翻身,他丑陋的形象也预示着他的家人朋友终会嫌弃远离他的结局。而他“细的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挥舞着”,在读完全篇再回头看这段描写,也更能体会到他无力支撑、无处可逃的悲哀吧。同样是虫子,不同的特征寓意着不同的人物形象。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设定这个“变”的情节?《促织》,如果没有成子的“变”,他们一家的结局可想而知,在这个一个皇帝昏庸、官员谄媚的社会中,对权威的恐惧活活逼死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一个家庭居然要靠一个孩子的灵魂的守护和挽救。荒谬的对比,让我们不禁要痛斥那个虫命重于人命的腐朽社会。而《变形记》里的格力高,正是因为变形,我们看到他的家人对他冷淡乃至于唾弃,我们看到他因为变形丢掉了家里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更糟家人嫌弃,这“变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比现实而残酷的社会。这时教师可以引出两篇文章不同的背景:《促织》清初统治者对百姓的镇压和剥削,因为统治者的昏庸奢靡,让广大的人民家破人亡、呼告无门。《变形记》的背后,一战之后,经济萧条、百姓难以维生,无望的出路让很多的人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为资本论和由此导致的自私人性甚至扭曲人格。由此,学生对于两篇文章的主旨已了然于心。

除此以外还有情节设置的不同、人物描写的不同等等差异,因为篇幅限制,笔者不再赘述。

总之,只要我们细心归纳总结,这样的不同点我们可以在文章之间找出很多。在老师的带动下,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思索,那么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单独一篇文章所体会不到的深刻含义,对文本的理解也能事半功倍。

当然,学生在开展对比阅读活动时,老师在选取对比内容时应当谨慎,不要因为对比而比较。比较仅仅只是阅读教学开展的方式之一,比较性阅读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比较阅读的前提是老师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精髓,而不是简单的泛泛而比。

鲁迅先生曾说过:"与教师愈会比较,学生就会愈有益处。"面对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我们的教学任务实为繁重,希望笔者的关于比较阅读的一点浅析,能对教学多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卜阿敏.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学科教育,2022年第01期,109-110

[2]夏宇.依托教材“课后提示”,有效实施比较阅读.中学语言教学,2021.3,67-68

[3]李国惊.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基础教育课程,2016.11,19-22

[4]陈慧琴.在思辨中触摸文言经典的温度.语文教学通讯,202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