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刘平原

胡集中心学区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促使其形成良好美术素养的关键,为此,美术教师应加以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从两方面分析了美术教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随后立足于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三条实施途径,以期能为小学美术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教学情境;合作探究;课外拓展

引言:在美术课堂上,强化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其在动手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美术课程的乐趣,从而积极配合美术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最终获得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便于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不同角度的创作尝试,从而提高思维的品质,为其学好美术课程乃至是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提供必要助力。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力,教师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较多动手的机会,为其早日完成美术学习目标提供支持[1]。

一、借助于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生动手实践的具体情况,结合所授课的美术内容,为学生创设较为丰富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众多美术家在绘画方面的画龙点睛之妙、在雕刻方面的炉火纯青之能,从而转变学习态度,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各项美术活动,最终获得图像识图、审美判断等核心素养的提升[2]。

以《元宵节里挂彩灯》为例,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方式,了解彩灯制作的步骤,从而切实感受到元宵节的热闹氛围,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完成以上授课目标,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我国灯笼制作历史的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灯笼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灯笼的制作流程等。也可以向学生播放不同灯笼的图片,促使学生深刻感知到灯笼在制作方面会应用到传统技艺,比如伞灯、宫灯、龙灯等,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灯笼的理解,为稍后组织他们进行灯笼制作提供必要支持;还可以预先在教室的门口、窗户边等挂上各式各样的灯笼,让学生在灯笼所营造的良好氛围中逐渐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去当地的民间艺术博物馆中的灯笼区域参观,以此来加深他们对灯笼的理解。

二、引入合作探究模式,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

部分美术作品创作是需要时间的,而在小学阶段,留给教师开展美术活动的时间并不多。如何才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促使学生做出更多较为复杂的美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诸多美术教师需要注重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应用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它要求教师将较为复杂的美术创作,分成多个小任务,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授课的时间,又加深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日后掌握美术作品的创作技能、拥有良好的沟通意识是非常有利的。作为学生学习美术技能的指导者,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合作探究模式的优势,在日常授课中,为学生设计较为合适的探究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以便小组合作模式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提升学生创作水平的重要力量[3]。

以《废旧物的“新生命”》为例,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尝试通过多种举措,对废旧物品进行科学地创作,以此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新生命”三个字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废旧物品的创作,不适修饰过多,尽量能以原型为主,再配以不同的颜色、材料等,突显出废旧物品的“活力”。为了完成以上授课目标,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科学的搜集与整理,比如硬纸盒、毛线、报纸、易拉罐等,然后选择不同的主题,对废旧物品的造型进行设计。期间各个小组的学生为了能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势必会从多个角度对废旧物品的改造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某些时候,学生可能会各执一词,希望小组最后能采取自己的意见。然而创作任务会让他们放下对彼此的芥蒂,通过说服对方、适当妥协的方式,保障废旧物品的创作目标得以顺利高效地完成。期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等会得到相应的训练,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美术课程。

三、借助于课外拓展,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适当的课外拓展,一方面可以丰富美术课堂的内容,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体验,为其学好美术课程,完成美育目标提供强大助力;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其从不同角度看待美术课程,为其创造更多的美术作品提供必要支持。美术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授课内容,制定科学的课外探究活动,以便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中逐渐感受和理解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高度。

以《古建筑的保护》为例,对于多数小学生而言,古代建筑并不陌生,但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很难理解保护古代建筑的重要性。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之有关的课外探究活动。比如,带领学生探索本地区现存的古代建筑,鼓励他们对古建筑的结构特征、蕴含的美学元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导他们完成与调查有关的报告,以此来加深他们对古代建筑的理解。当小学生对古代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硬纸板、石头、木棍等搭建古代建筑的模型,譬如小亭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较为重要的古代建筑或是建筑的一个区域进行复原。学生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实践任务,势必会多次回忆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与自己前去探究古代建筑的画面,以便能最大程度保证模型设计的科学性。这样一来,既巩固了学生与古代建筑有关的美术知识,又强化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等,对于其日后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与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思维观念转变成真实的客观形象,对于其理解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故而,美术教师应借助于各种举措,积极开展丰富的美术实践活动,给予小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以便他们在参与中逐渐加深理论与知识的联系,理清各个美术概念的内涵、各种美术技能的精髓,为其日后学好小学美术课程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春艳.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 神州,2018(1):145.

[2] 朱秀菲.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2):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