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原创命题实践——以“祁连山区环境保护与发展”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原创命题实践——以“祁连山区环境保护与发展”为例

朱真莹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523808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是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的重要环节。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地理观念,是一种上位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学生基于事实分析,探究原理规律后得到的观念性认识。试题命制选取祁连山区从生态破坏到生态保护的过程,展示了“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和谐”三个不同时间阶段的变化。学生通过剖析解答题目,逐步形成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需要合理利用并做到人与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共生的地理观念。

关键词:原创命题;地理观念;人地协调观

培养人地协调观,基于学科本质,需结合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本试题选取祁连山区的真实情境,旨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分析区位特征与形成原理。人地关系还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人的能动地位和人地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所以理解人地关系时需融入时间演变的视角。

一、命制过程

1.命题素材

祁连山区生态问题自被报道起,就引起国家高度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曾组成督查组督办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是一起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从被破坏到保护和成功发展的典型案例,满足“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和谐”三个阶段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育。笔者结合多篇权威新闻报道和刊登在《生态学报》上的科研论文《生态修复前后祁连山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将资料整合梳理后形成核心的170字作为文字材料,将复杂、专业的遥感图利用绘图软件转绘后形成图像材料。

2.命题思路

笔者以张素娟教授在《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中提到的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的人地观念教学框架为参考基础,以祁连山区的情境为背景素材,梳理成本试题的命题思路与逻辑图(图1)。借助试题多层次,不同时间视角的问题作引导,让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充分了解祁连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培育学生认识到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需要合理利用并做到人与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共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图1

3.原创试题呈现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1世纪初,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掠夺性”放牧等使该地区出现地表塌陷、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材料二:2016年,祁连山区通过生态恢复工程,植被覆盖率得到显著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大提高,雪豹、荒漠猫等珍稀动物数量增多。当地通过发展电商经济、有机农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材料三:“祁连山区域图”(图2)及“祁连山区植被覆盖率变化图”(图3)。

C:\Users\敏\Desktop\试题原图\祁连山生态.png祁连山生态
图2                                     图3

(1)祁连山区面积跨省和青海省,地处西北地区与__________地区的交界处。发源于该区域的湟水是的支流之一。(6分)

(2)21世纪初,祁连山区存在等生态问题,经过整治,2016-2020年该区域__________方向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4分)

(3)请列举提升祁连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具体措施。(6分)

(4)简述祁连山区生态修复给当地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甘肃;青藏;黄河 (每空2分,共6分)

(2)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 东南(每空2分,共4分)

(3)①加强监督执法,关闭违规探矿采矿;②对矿区进行土方回填,恢复自然面貌;③牧区合理放牧,退牧还草;④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地表植被。

(每点2分,满分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4)生态效益:①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②水质、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③为珍稀动物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经济效益:①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促进多种生态产业并行发展;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每点2分,满分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二、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命题思考与展望

    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基本观念等上位知识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人地协调观等核心地理观念的渗透更是应该体现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结合时事热点、科研论文和人地协调观教学框架进行创设命题,有利于让学生认识真实生活中,人与地间是存在着相互承载、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的,“地对人”,“人对地”需要取得平衡才能最终达到“人地和谐”。教师通过命题能更系统地明确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框架和逻辑,学生通过解答题目也能达到观念的形成。

   人地协调观除了与资源观、环境观结合命题外,也可在自然观、人口观、发展观等地理观念中渗透,展望命题中能找到更多元的切入点,丰富考查内容,更多考查方向和角度。

参考文献

[1]张素娟.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19:83-85

[2]吴晶晶,焦亮,张华,杜达石,朱许丽,车曦晨.生态修复前后祁连山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生态学报,2023,43(1):1-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祁连山生态修复:绿了草原 赢了民心[EB/OL].https://www.mee.gov.cn/ywdt/dfnews/202008/t20200812_793459.shtml,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