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作品中感受“以德为先”的文化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在中国作品中感受“以德为先”的文化理解

姓名:孟磊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邮编:719400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受到了全球化的推动。网络及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音乐作品更容易传播和交流。我国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涉及历史、社会学、地理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应坚守“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欣赏并理解此类文学作品内涵,为学生建立更广泛的音乐视野,使学生在综合知识和跨学科思维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元素在高中音乐作品中的体现,随后对带领学生在中国作品中感受“以德为先”文化理解的策略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作品;以德为先;高中音乐

引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德为先,立德树人”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鉴赏水平、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及时优化自身理念,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在中国作品中感受“以德为先”的文化理解,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工作与生活提供保障。

一、文化元素在高中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一)音乐风格与文化背景的关联

音乐风格是音乐作品中最显著的文化元素之一,它与特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音乐风格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会风貌。高中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音乐风格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如《辽阔的草原》《歌唱美丽的家乡》《夏蝉之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感受蒙古族、苗族、侗族间音乐风格与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

(二)歌词与文化意义

歌词是音乐作品中传达文化元素的重要途径。歌词通常反映了作曲家或歌手对社会、人生和价值观的看法,我国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各不相同。高中音乐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歌词来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如《梅花三弄》《强军战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歌词中的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时期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三)乐器选择与文化影响

乐器选择在音乐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音乐的声音和音色,还反映了不同文化地区的独特音乐传统。不同文化地区的音乐常常使用特定类型的乐器,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演奏技巧和历史背景。高中音乐教育中,学生有机会通过学习不同乐器的特点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音乐传统。教师可以组织乐器展示和演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技巧,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深其对音乐间文化差异的深入理解。

二、在中国作品中感受“以德为先”文化理解的策略

尽管我国正不断强调加强德育建设,但具体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平行提出的情况,并未及时将德育教育放在纲领位置上。若想带领学生通过中国作品感受“以德为先”的文化内涵,教师务必及时优化自身思想,重新摆正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类教育的位置:以德育为体,以智育、体育、美育为用。只有教师首先认识到德育是高于、先于其他教育的,才可保障学生更好的理解德育教育内涵,下文简单列举了几点教学策略:

(一)借助音乐作品情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高中阶段,音乐教学主要内容之一即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内涵,使学生可充分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因此,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利用音乐所抒发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心灵净化及道德熏陶,从而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1]。以教学《一二三四歌》为例,该歌曲是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群众歌曲,它表现了解放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生活的高贵品质。实施教学工作前,教师可优先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专业乐团的合唱视频让学生欣赏,令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歌曲的气势。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也可适当为学生播放与歌曲相关的纪录片或历史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随后带领学生欣赏、学习演唱《一二三四歌》时,可帮助其更深刻地感受到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自信的坚强性格。尤其是第三乐段的领唱加伴唱形式,将使学生联想到火热的军营生活,感受到战士们的自豪情绪,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解放军的良好品德。不仅如此,学生充分了解与歌曲有关的历史后进行歌曲大合唱,将更好地将自身带到当时紧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有利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二)适当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高中音乐教学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备课时即可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与整合,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2]。例如“作品介绍”模块中,教师可以将不同民族、不同乐器的音乐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生活习俗、文化特点等,此举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认识到更多课本和课堂之外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认识不同地区的民俗和方言。例如,进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包含当地特色和方言的视频供学生观赏,此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音乐中的民族特点,也能够让学生加强对我国丰富民俗文化的了解,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巧妙运用比较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不同音乐的欣赏与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从而学会欣赏音乐艺术,感受音乐的魅力。故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度。所谓审美能力,即能够根据专业的知识正确鉴别和判断音乐中的“美”,对比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感受到“美”最有效的方式:首先,课堂开始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选择自身喜爱的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各一首,并说明喜欢理由;随后,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想法,分别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进行播放,令学生自行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师应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两首歌曲的风格、主题、流派等进行客观的比较与评价。此种教学方式的应用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审美,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3]

结论:总而言之,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及时优化自身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文化意义,获得德育能力及音乐鉴赏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奕廷.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新课程,2022,(20):234-235.

[2]朱丽蓓.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J].艺术大观,2022,(08):127-129.

[3]曹叶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德”的教学实践[J].吉林教育,2023,(2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