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

邓秀芬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5144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维度,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策略

引言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品质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而且有助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美好,感受身心健康成长的快乐。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内容

(1)科学性。首先,教学内容要以扎实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概念原理准确,传播正确的心理学理念,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时代性。教学内容要能体现时代性、新颖性,(2)与时俱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要关注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教学内容要积极融入前沿的研究成果。二是能够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新时代的新问题。教学内容需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具有时代气息,真实反映社会和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能让学生对当下的社会有全面和客观的认识。(3)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的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需要以学生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或记住心理学概念为最终目标,也不一定要对这些心理学知识进行考试,而是关注学生内在真实的体验,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深入体验,从体验中感受、感知、感悟,促进学生心理的反思和意义的建构。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和资源的不同,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和分享等方式,在学生同伴之间互相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模式传统

教学实践表明,任课教师如果经常性地变换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能动性,更容易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相反,如果任课教师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因为产生审美疲劳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消极和懈怠,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情况下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偶尔也会安排学生听讲座,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教育视频。教学模式单一,加之无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2.2忽视学生需求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当学生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压力、挫折时,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加以化解,做到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从而始终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和健康乐观的心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身处同样环境或者是面临同样问题时,做出的行为也可能迥然不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不能准确把握每一名学生的个性诉求,而是选择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一些学生无法从课堂中学习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策略

3.1活动贯穿式结构

活动贯穿式结构的特点是用一个活动贯穿全课,通过对一个活动的反复聚焦和探讨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搭起一座能够连接理想和现实的桥梁,即找到一个符合学生特点又能促进目标达成的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活动进行反复聚焦和探讨,促进学生思考活动前后的变化,并更新经验。例如,一个关于“合作”的主题活动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合作有关的活动,然后先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和知识的状态下完成合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不能达成活动的理想状态、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达成等问题。思考和讨论之后,再让学生做一遍这个活动,体验合作之后活动的完成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反复使用同一个“合作”活动,让学生反复尝试、反复聚焦,以推动学生获得经验。这一结构形式借助活动前后的经验差异推动学生感悟和思考,并有所收获。

3.2情境式结构设计

情境式结构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情境性特点及情境教学法而产生的一种课程结构形式,主要根据情境的建构及其发展历程来展开教学,情境式结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入境—悟境—出境。即将学生带入教师设计好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最后再将学生带出情境。这一结构形式适用于一些具有情绪性、需要角色扮演的课程,如与教育戏剧结合的心理剧式的课程设计。情境式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接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学生易于产生情感共鸣;情境的发展具有未知性,或者由主体自行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易引发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思考。教师在采取这类结构设计课程时,应关注学生的“出境”。有的教师忽略了“出境”,认为只要学生在情境中有所领悟,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在课后还一直沉浸在上课时所创设的情境中,认为自己还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并将这种扮演延续到现实生活中,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一些令人产生负性情绪的情境,如果在授课结束时不能将学生带出情境,可能影响后续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见,情境式结构设计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善于共情,同时保持理性。

3.3激发探究欲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穿插式的分组,各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衡,能够起到相互帮助和带动的作用,优化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氛围轻松,学生围绕学习问题或任务分工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和展示自己后再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思维碰撞中交换意见,拓宽学习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我的课余生活”的相关内容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安排课余生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充实丰富的课余生活。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余生活如何度过”的话题展开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围绕影响课余生活安排的因素、自己在课余生活最喜欢的事情等话题展开讨论,确保合作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小组线上收集并整理名言警句,了解课余生活的宝贵和重要性,加强对课余生活合理安排的重视度。通过讨论后,小组成员做时间主人的意识更强,纷纷开始协商、编排课余生活计划。课上学生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心理学科教师的授课压力较小。学生的想法不同,讨论后能够延伸出更多的新知识点,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切实突出了学生课上学习的主体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视域下,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多种手段全面分析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能产生的其他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崔昌淑.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9):7-9.

[2]崔昌淑.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与专业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0):9-11.

[3]姚静娴.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结构探微[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