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变化音”,以美润心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3

抓住“变化音”,以美润心田

颜祥阳

南京市葛塘中心小学 210048

一、案例背景:

2022年4月,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标(2022年版)》)强调艺术课程的育人取向,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注重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二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是7-8岁的年龄。该年龄段是个人音乐启蒙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时通过音乐活动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这是每位音乐老师必须思考的教改问题。笔者为了探究音乐课改的根本性问题,尝试执教了一节研究课《打掌掌》。

《打掌掌》这一课是苏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歌曲。这首童谣流传于江西潘阳一带,是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对拍手掌”游戏时唱的儿歌。全歌仅8小节,只用mi、sol、la三个音,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因为歌曲旋律简单,因此,在完整呈现歌曲时,安排学生加入了葫芦丝演奏的环节。

二、案例描述

实际执教该课时是在一个闷热的下午,笔者进入二年级音乐课堂,让学生分小组跟着钢琴演唱、演奏歌曲《打掌掌》。学生歌声懒散,个别学生不仅没有演唱和演奏葫芦丝,还交头接耳。看到这个情况,我边弹琴边恼火。突然第一组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原来是交头接耳的A和B难掩心中的喜悦,情不自禁。我立刻停下弹琴,准备制止,谁知刹那间,C起立大声揭发说道:“老师,我们在唱歌的时候A和B两人不唱,也不吹葫芦丝。他用葫芦丝发出怪声引我们发笑!”经过C同学一举报揭发,几乎所有学生都一扫松散疲态,而变得亢奋起来。有的乘机大声交流,有的跟着哈哈大笑,有的使劲吹着葫芦丝,发出嘟嘟嘟的声音……就连在音乐课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D同学,对此也来了神气。他坐立不安一度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关注之中。我充满疑惑,这是怎么回事?A同学这是用葫芦丝吹了什么“神曲”?难道A是童话故事中的“吹笛人”?

待到课堂逐渐安静,我问出了自己的疑惑:“你们这是怎么了?”学生争先恐后举着葫芦丝激动地说道:“老师啊,A同学用葫芦丝模仿火警车的声音!”

“他只用了这首歌中的两个音mi和la,比音乐家还厉害,只要两个音就能演奏音乐了!”

“对对对,我也会用A的方法模仿了,但是我觉得是救护车的声音。”

可是,学习演唱《打掌掌》这首歌曲,讨论运用葫芦丝吹奏,竟耗费了我们整整一节音乐课时。为什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生能实际运用已学会的知识?径自活学活用呈现生活中的音乐,做到掌握准确而且还有自己的思考?而教材中短短8小节的歌曲,通常却需要老师循循善诱,还错误不少出?对比之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三、案例分析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低年段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宜于利用自身的自然嗓音,采用由歌舞、图片、游戏等组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以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低年段学生学习音乐课程最实际的内驱力。在常规音乐课堂中出现“变化音”,是学生学习中最真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音乐教学要维护学生音乐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课堂出现“变化音”的现象表明,这正在把学习音乐的快乐带给每一位学生。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波动性大,自控力也不强,尤其是自制力较弱的孩子,学习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更为重要。

音乐课应该以具身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活动中,进而促进他们的审美发展。让学生乐在其中,不仅可以使之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体现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理解感受音乐。

在常规音乐课中,音乐教师往往刻意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以专业的眼光和标准来判断学生音乐课程学习情况。这使得2022年版新课标中规定的小学低年段设置唱游的要求,在音乐课实际教学中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训练。贯彻新课标精神,音乐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造,用以消除音乐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隔阂。

四、案例思考与结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教学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课堂,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乐在其中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对于低年段小学生而言,音乐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美育活动体验,而未能参与其中的学生是不能获得这种体验的。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活动,才能让学生经受这种美妙体验,让更多学生喜欢音乐课,让音乐浸润他们的心灵。

如何走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激发,怎么设置实际有用的音乐课教学环节,成为我不断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笔者进行了如下一些有益的教改尝试。

  1. 素养立意:以逻辑清晰合理的综合性设计目标

课程目标是艺术教学实践的预期与方向,是所有艺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音乐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必须始终坚持素养立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素养发展、情感态度变化等方面,坚持设计符合学生成长、促进他们未来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实行音乐育人,以发挥艺术教学的最大功效。

“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厘清了各目标的层次逻辑,以学段目标的层层递进,推进课程总目标的有效落实。比如“总目标”中对“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而小学1、2年级“学段目标”对音乐学科做出具体的目标描述,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街接;1、2年级在唱游•音乐课程中设置了:“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以及“发现身边的音乐”等四项学习任务。

在艺术新课标中四项任务虽然是分条阐述的,但它们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儿童艺术学习的整个过程。

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对照新课标中相应的学段目标,明确具体要求,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注重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对应性、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匹配性。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小花猫和小老鼠》一课时,教师要依据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几个维度,改造设置教学目标。其中围绕“艺术表现”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尝试用身体摆动,跟随音乐律动,表现对小狗是怎样跟随音乐跳舞的;在小组合作中探索群体组合表去现音乐的多种可能性,以认识音乐活动身体律动的情绪体验与情感表达的联系。要注意设置合理清晰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1. 丰富形式激发学生投身音乐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曾说过:“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叫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尤其是二年级小学生,兴趣的活动总能激发其好奇心,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满意的情绪体验。但是要激发兴趣,首先要变化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儿童的充分关注、留意。

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丰富课堂的音乐教学形式,足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比如,悦耳的范唱、优美的琴声、愉快的综合活动等等。综合课堂教学内容,要注意运用大单元概念整合教学内容,以机制巧妙的方法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要注重学科融合,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比如,在《你听,谁敲响了?》一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听音乐时要充分展开联想,运用儿童听觉,使之由声音想到乐器,区分不同的打击乐器并模仿运用视觉;调动儿童的视觉,由音乐想到色彩缤纷的图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颜色展示内心的想象力,将音乐以图画展示出来。将学生听觉、视觉与起心灵反应的积极性充分加以调动,儿童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兴趣必然会高涨起来。

  1. 关注差异各层次学生享受音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给以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音乐学习能力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通过个别接触交流,调查访谈,了解各个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谱,实行区别教学,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出不同的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中要实行因材施教,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投身于课堂的音乐教学,忘情地参与音乐活动,以享受音乐、体验精神满足,实现审美发展成长。

  1. 营造环境:促进音乐接地气走进生活

小学音乐课设置,一周每个班音乐课只有2节。如何巩固课堂音乐教学效果呢?我们可以强化课内教学,力争将音乐课延伸至课外儿童生活中,让学生在家庭、社会也能关注音乐,让音乐接触地气、走进学生的生活。

笔者时常在音乐课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音乐,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比如:学习前十六、后八节奏难点,教者联系生活中所听到的卡车倒车提示语音——“请注意 倒车”。把它移到课堂中讲解一遍,让学生不仅以熟悉的节奏,轻松掌握节奏难点,而且印像深刻,感到此种节奏在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在欣赏课程中,让学生搜集一些能够模仿小打击乐器的东物件,把它们制作成小乐器参与音乐课堂活动。学生不仅饶有兴趣地亲手制作,而且用这些乐器参与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活动,而且能够在参与土乐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形成自我的成就感。

  1. 开放内容让流行音乐进入儿童课堂

所谓流行性,一定是适合了儿童当前所普遍关注的某些现象,成为得以流行的关键性要素。抓住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筛选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以体验利用流行音乐的元素改编教材歌曲,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流行性音乐既然得以流行,就说明它具有为学生喜欢的某些审美要素,譬如产生的“变化音”。那就不妨开放音乐课教学内容,让流行性音乐进入课堂,充实教学,以催生“变化音”,激发起孩子们的音乐热情。

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对照新课标中相应的学段目标,明确具体要求,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注重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对应性、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匹配性。要注意选取流行性音乐元素,以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心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小花猫和小老鼠》一课时,教师要依据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几个维度,改造设置教学目标。其中围绕“艺术表现”以满足儿童喜欢追逐流行性的心理要求,其教学目标设计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儿童好动、拟人化理解小动物,喜欢追逐流行性,就尝试让儿童用身体摆动去跟随和表现音乐律动,表现对小狗是怎样跟随音乐跳舞的;在小组合作中探索群体组合,去表现流行音乐的多种可能性,以认识音乐活动身体律动的情绪体验与情感表达的联系。要注意设置合理清晰的教学目标,渗透流行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环节中“变化音”的产生,或许就是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兴趣点。我们要关注激情,创设条件促进“变化音”出现。让我们用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让音乐课站稳美育基点,以美育心,以乐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