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9
/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罗祺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     30007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的养首要内容。这里的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的“革命文化”是指围绕伟大的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的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

阅读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选择落实革命文化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小接受革命文化教育,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融入革命文化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有效策略。

一、把革命文化的教育融入到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教育不是靠说教、靠灌输,更不能喊口号、贴标签,而应引导学生在品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1. 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到语言的理解之中

    对语言的理解是语文教学主要内容,一般可以采用朗读、想象、联想、比较等学习方式。结合教材的特点,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理解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在被铺前、被捕时、被审时的不同寻常的表现,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比如,引导学生体会“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引导学生想象,乱蓬蓬的长头发是什么样子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又是什么样子的?结合下文,他的内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启发学生联想此时的李大钊内心想法是什么?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此时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通过这样对语言的理解,借助想象、联想、有感情的朗读,李大钊的英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激发起同学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1. 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到语言的表达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把革命文化的教育和语言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是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结合教材特点,在感受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写,“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引导学生向周总理学习,从小就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昌盛而学习的远大志向,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这样,在学生写清楚想法和理由的表达训练中,把爱国主义的情怀深深的扎根于自己的心灵深处,使革命文化代代相传。

二、把革命文化的教育融入到对资料的搜集和运用之中

反映革命文化的载体大多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目、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的革命文物等。这些内容距离当今学生年代比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恰当的搜集和运用相关的资料尤为重要。

1.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到资料的搜集之中

对年代久远作品的理解需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根据学习的要求,重点筛选出对理解课文革命文化有帮助作用的资料,注重资料的针对性。例如在学习《七律 长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重点让学生搜集长征的途径的路线、距离及遇到的艰难险阻,特别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巧渡金沙江和勇夺大渡桥的资料,这样在课上学生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话,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暖”、“寒”的含义,感受到这里的“暖”和“寒”形象地写出了两场战斗,一场巧妙,让人欢欣鼓舞;一场英勇,让人心惊胆寒,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机智勇敢,体会到了他们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到资料的运用之中

对资料的运用,必须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再适时出示资料,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革命文化认识的升华。如学习《黄继光》一课时,在学习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在关键时刻,黄继光能如此的坚定、无畏,这时,我出示了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1952年4月29日,入朝作战1年的黄继光在战斗间歇,给妈妈邓芳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黄继光不仅向母亲立下“军令状”,“不立功不下战场”,还安慰鼓励母亲,“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

同学们读着感人的文字,深深地感受到了黄继光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这样运用资料不仅解决了同学们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学生借助资料,加深对英雄行为的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深深的教育了每一位学生。

三、把革命文化的教育融入到对学生的指正和引导之中

由于小学生受的认知经验和认知心理发展局限,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偏颇,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正和引导。

1.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到认知的指正之中

课上,学生的认知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这时教师就要抓住学生认识上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例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大人事,我们小学生还小,将来长大了再为人民服务。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组织开展学生讨论,我们小学生是否也要为人民服务,应如何为人民服务,通过及时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年龄小,但我们也能照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课后结合学校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我们开展了红领巾交通安全知识宣传、端午节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等系列活动,同时通过“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天”日记交流,不仅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

品德,更重要是从小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革命文化的传承落实在生活中。

2.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到认知的引导之中

对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不仅简单的告诉学生对与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如学习《军神》一课时,在学生通过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因为刘伯承有钢铁般的意志,所以他才拒绝打麻药,实施手术。这时,我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描写和搜集的资料,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他有钢铁般的意志,正是因为他为了今后能继续革命,能为推翻黑暗的旧社会,能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所以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剧痛实施手术。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总之,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我们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之中,借助资料的恰当的搜集和运用,针对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所在开展有效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