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3

色彩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丁小桐

(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农学院 /湖北省孝感市 湖北工程学院/4321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对其政策指导、体系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均逐步启动和丰富。为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途径,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在“育德”和“育心”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发现学科交叉是打破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深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探究学科思政时,不难发现将色彩心理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这门专业中,有利于大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技能中促进他们因色彩心理作用于食品上所产生的美好情绪和想象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色彩心理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正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的多极化、文化侵蚀、社会思潮分化加剧等一系列变化,让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人发展的过程中,还未完全形成独立稳定的人格,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学业完成、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接踵而来的重压,思想和心理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思想指导行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指导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和优秀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思政工作中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育人价值亟待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逐步完善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正趋向于成熟稳定,基本呈现出有独立自我意识但成熟性不高;抽象思维发达但主观性强;情感较为丰富但情绪起伏较大;意志力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稳定的特点,随着时代变化,为适应当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党和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指导文件,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早于1994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自此也丰富了德育的教育途径1随着时代变化,不同时代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国家相继出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育人目标也随之改进丰富,其指导要义与时俱进,对各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预防干预、心理教育的队伍建设等工作做出更细化的指导,营造中国风格的教育理念,打开中国特色高校思政新格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指我国教育机构或院校对高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组织,也是该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式、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特征,同时促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效性2

目前,国内高校正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成立系统的领导小组,各层级聚力实现心理育人,设立了从学校到院系到学生班级的三级心理管理干预系统。与此同时,各部门也齐心协力,校心理中心、教务部、学生工作部、安全保卫部、后勤保卫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方面,高校普遍通过UPI(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测试)、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测试)、16PF(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试)三种测试系统测试,摸排情况,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措施。在教育体系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形成以课堂教育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健康心理知识及心理问题的应对方法,构建积极阳光的心理;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建立心理团辅室、个体咨询室、网络、电话咨询等多途径帮助有需求的学生解决问题;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规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畅通各院系、心理健康中心、当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的转诊渠道,确保有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能高效就诊。师资组成上形成专兼结合的工作格局,表现为专业教师为主,兼任教师为辅力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组织架构、教学体系、基础设施、干预途径等方面同时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品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即使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全覆盖但教育程度依然不够深入无法让每个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成效还待提高,分析原因有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育人成效。

第一,心理健康知识的传输途径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输出形式较为单一,存在泛理论化、形式化的问题,部分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课程形式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而学生在机械化吸收,当理解存在主观性就无法真正地点对点解决问题,该形式同样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独立,无法有效将“育德”和“育心”相融合,再就其上课的内容上来看,基本是老僧长谈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课程内容枯燥不够贴合当代大学生随时代变化所产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尤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

广度和深度欠缺的矛盾3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置不够完善。由于专业化的教师与学生配比达不到标准,因此在开展教育过程中主要依靠各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不仅专业化程度不高,又导致本身系统工作繁忙的教师们角色定位不清晰,各院系专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愿景普遍未实现,因此增设专业心理咨询师,增加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要严把选聘关,详细考察教师学历背景、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拓宽心理健康教师的发展平台,如举办经验交流会等,重视他们的教育评价和考核的结果,以教学成果和量化的数据为导向,全方面提高教师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单薄,据一名学者对北京、山西、湖北等14所高校的2651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有三成多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能将集中体验、操作融为一体4,由此可见理论式教育受众群体满意度偏低,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青年本身就是网上冲浪的主要用户,教育内容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大势,将热点问题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体活动,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大学生们的人生必修课题是不同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力点也随之变化,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模式转变迎来了他们的角色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到自主式学习,需要教会他们尽快角色转变,适应环境;大二的学生的教育重点是深入研究专业领域,提高学习的能力,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大三的学生需要向内探索了解自己,合理规划未来;到了大四,很多学生难免因未来发展的未知而感到焦虑,如何找到匹配自己的兴趣及专业特长,制定符合自己人生蓝图的规划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需教会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选择从而快速融入社会。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置心理主题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行成良性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更侧重点聚焦具体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途径

开展具有时代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掌握教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势在必行,全国各地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响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也为实现现代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五育并举”,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美育的教育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人本视觉动物,让人赏心悦目的图画总是会洗涤灵魂,我们通过赏析优秀的艺术作品,品鉴它带来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会因画作中美妙的色彩直观地传递给观者有益的心理暗示,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价值,汲取文化养分。由此可见视觉感受是人接收外界信号的重要途径,色彩心理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了正向作用,色彩心理学和专业融合是对塑造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的创新途径。

(一)色彩心理的定义

每个实体上都有色彩,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色彩的感知、色彩的象征、色彩联想、色彩情感都能表达一定的意义,色彩在不同情境和条件的影响下都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引起产生不同的心理现象和活动,由此产生了色彩心理。

(二)色彩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类可以感知色彩,对于色彩感知产生的心理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类,为了充分发挥色彩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于是结合心理学中的感知、记忆、联想、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从而将色彩心理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色彩感知和情感、色彩联想、色彩象征5

色彩本身的物理属性包括色彩的冷暖、明度、对比度等,色彩的冷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暖色如黄色、红色、橙色等会让人产生温暖,热情、温馨的感觉,例如为营造宜居、舒适之感,日式的家居风格通常以浅木色为主色调,接近自然的原木配色让人们产生置身自然的舒适感。同理,治疗忧郁症患者的问诊室或者房间,经常大面积涂成暖色,这能有效使心情低落的患者得到情绪上的缓解,中国食材通常以秀色可餐来形容,大部分以暖色为主,可促进食欲,但我们很少能见到蓝色的食品。而冷色如蓝色、绿色、紫色等给人一种安静、理智、镇定的感觉,利用色彩感知的特点,通常狂躁症患者的房间会涂抹大面积的蓝色以促进其摆脱焦躁不安之感6。当我们把色彩感知产生的情感效应运用到食品科学与工程这门专业中,课程结束最后作品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和主色调,表达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基于性格与色彩的密切联系,不难发现喜欢用大面积暖色的学生一般情感比较丰富、深刻和直爽,属外向型人群。这一类学生往往适应性强但可能情绪管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需着重培养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让他们学会察言观色和理性思考。对于作品主色调为冷色调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内敛、敏感的内向型人格,这类学生一般规则意识、责任感强但可能做事过于拘谨无法突破自己内心防线,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不断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自信心,给他们搭建更多学习和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在试错和实践中逐渐树立起自我能效感。

色彩联想可让接受者在捕捉色彩信息时于脑海浮现相关的色彩痕迹,同观者经历过或生活认知里的事务进行联想和判断,将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后产生新的心理认知。被作用对象通过色彩的强弱、对比形成不同的意象,如艺术流派中的印象派,这种绘画风格侧重描绘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印象和感觉,强调自然界刹那间的光影感,旨在突出画面氛围感,创作的内容和题材不在追求绘画技艺上,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冲破理性枷锁的渴望,将重心移至色彩和光影带给人的主观感受,明艳的画风,饱和度高的色彩无不让人联想到自由和浪漫,沉浸在瞬间美、片段美的氛围中。色彩联想也有一定的心理疗愈的作用,比如向日葵金灿灿的朝气让人感觉生活充满阳光,奥运五环由不同的颜色的色环组合也让观者联想到不同民族汇聚到一起欣欣向荣的和谐场景。因此利用色彩联想的特点,在大学生参与专业实践中,指导他们通过色彩联想去体会食材背后的生产技艺,运用专业技术制造出秀色可餐的食品,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心灵的疗愈,又掌握了专业技术。

色彩象征是寓于实体中的色彩传递给观者的象征意义,它表达了一定的情感价值和现实意义。比如红色在中国代表着热烈、热情,赋予吉祥好运之意,紫色有神秘的特征绿色代表生机、象征健康等。利用颜色的象征意义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中,例如通过开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色彩的象征作用能更生动形象地将民族情怀植入大学生复兴民族伟业的品质中。在食品科学和工程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一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章节,将中国传统节日设置为主题,学生将本专业技术应用在食品上,与传统文化精神相互呼应,在制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会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深层含义,实践成果呈现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其中,加大宣传力度,这样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以此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还存在短板,但国家和政府正给予精益求精的政策支持,高校也在完善教育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稳扎稳打地落实教育目标、践行教育标准、普及教育内容,创新教育途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科交叉融合有益于挖掘更多学科思政的育人途径,将色彩心理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出贴切大学生需求的心理教育途径,做到早预防、早干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卢爱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李响,李蒍韦.“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 式创新研究[J]. 教育观察,2021,10( 34) : 112—114

[3] 陈新星.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4] 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39(01):112-118.

[5] 段殳. 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D].东南大学,2006.

[6] 韦自力.色彩视知觉[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47 流行色周期

作者简介:丁小桐(1993.10.27),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人,湖北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农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