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班幼儿“物品使用与整理”习惯养成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探索大班幼儿“物品使用与整理”习惯养成之法

刘菲  李思徐

(四川天府新区开元幼儿园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幼儿期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习惯培养重点。而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良好的物品整理习惯尤为关键。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严谨的品格,还能引导幼儿在学习中追求细致认真、完美无缺。

关键词: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物品使用与整理

一、从树立意识开始,激发幼儿对有序整理的意愿

在幼儿心中,如果没有意识到使用完物品后应整理归位,就不能算是有条不紊地整理。因此,教师应该尽力唤起幼儿对“整理”的意识,让他们能有序地进行整理。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孩子们产生这种“想法”呢?

(一)通过环境引导思考

有句名言叫做“环境育人”,也可以用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上。在日常的教学环境布置中,应结合引导幼儿学会有序整理这一主题,为他们创造一个物品被整齐分类的环境范例,打造一个清洁、整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习惯的同时也陶冶情操。

(二)以情感促进思考

幼儿往往对事物态度模糊,受情感支配,缺乏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要引导幼儿养成有序整理的习惯,单靠口头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激发幼儿的情感,让他们产生整理的动机。因此,在培养有序整理习惯时,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注重情感培养和态度的塑造。让幼儿在自我行动中体验情感,从知识引发情感,再由情感促使思考,最终推动行为,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有序整理。

(三)通过讨论引导思考

以讨论为导向的思考,就是在教师和幼儿们的交流中,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判断他们是否将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让他们认识到无序的结果是不好的,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地将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我们可以在一日活动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关于“有序做事”的系列讨论,让幼儿们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行动。

二、重视方法教授,培养幼儿整理的有序能力

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让幼儿学会整理学习物品,不仅需要他们拥有整理的热情,还需要正确的整理方法。我们将幼儿的整理过程比作渡河,而有效的方法就好比是使用桨。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幼儿在渡河过程中将需要花费更多力气,才能勉强完成渡河,常常会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他们可能会由于河水太深或太宽而放弃渡河,从而失去了养成整理房间良好习惯的机会。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仅仅想要把东西整理好是非常困难的。

在要求幼儿按照顺序整理物品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教育的方式。那么,教师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一)儿歌蕴“法”

童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因其简洁易懂、容易记忆而备受青睐。孩子们的整理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如何开始整理,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整理习惯,我们可以将基本的整理方法设计成易于口语化的儿歌,让孩子们在吟唱儿歌的同时,体验整理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教育和熏陶。

(二)演示明“法”

示范让孩子们能够直观感受并学到整理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们纠正错误的整理方式。它与教育教学的需求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对培养孩子们对整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降低整理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整理书包比赛”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合理整理物品、充分利用他们的空间,教师通过一系列示范动作,辅以多媒体帮助孩子们理解:这是一个小书包,我一个个地把书、画笔、铅笔盒放进书包里。首先放大本子,然后是小本子,再是画笔,最后是最小的铅笔盒。此外,杯子中的空位怎么办呢?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将它放在我的包边。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空间,还能让书包看起来整洁有序,非常方便。

(三)游戏习“法”

单纯的整理工作往往让儿童感到乏味,缺乏动力去参与。如果我们能将枯燥的事务转化为乐趣,孩子们就会愉快地完成任务。

为了培养儿童的整理能力,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清晰明确的标记和直观形象的图示可以给予孩子明确的指引和正确的认知,帮助他们准确地摆放物品并培养秩序意识。例如,在不同的物件上贴上记号,让孩子按照记号将物件放回正确的位置。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笔的家”上贴上一幅画,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带有画的地方是“笔的家”。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图标来摆放物品,以图标提醒他们进行分类整理。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孩子们常用的学习用品按组进行放置,比如油画棒、水彩笔、绘本和橡皮泥,按照图卡的顺序进行排列。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让整理变得有趣并激发孩子的参与。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们培养秩序感和整理能力。

三、培养幼儿“坚持”有序整理的养成教育与激励

(一)融入生活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最好的学习材料。要养成儿童良好的、有序的整理习惯,需要将整理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并逐渐转化为儿童自觉的情感态度和有序的整理方式,最终让整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专题教育活动如“保持活动室清洁”、“物归原处”等,激发幼儿对环境清洁的热爱,培养孩子整理物品和归位的良好习惯。

(二)激励和推动

鼓励和表扬是激发儿童潜能的关键。让孩子无时无刻都感受到良好整理习惯的影响和教育。例如,我们可以设置“整理评比”的活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的组长会检查各个小组整理是否整齐、物品是否放置到位等。如果所有孩子都整理得很好,他们将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玩耍,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个微笑奖励。即使儿童整理不够成熟或有些混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少指责和批评,而是要多给予正面引导,让孩子变得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并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不气馁,同时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监督和约束

为了确保孩子能坚持有序整理,我们可以设立“整理监督员”角色。通过幼儿民主选举产生的整理监督员可以让孩子们发挥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些监督员可以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用餐前后等时间担任教师的小助手,及时督促其他幼儿做好整理工作。教师要鼓励监督员勇于细心地督促幼儿整理行为,并要求他们成为有序整理的榜样。

(四)家园合作

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儿童行为习惯具有重要影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有秩序的整理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调查等活动,与家长频繁沟通和交流,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有秩序整理的习惯。要鼓励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不过度干预。同时, 强调父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他们共同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确保孩子良好、有序整理习惯在家中得以延续和巩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班中培养有序整理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这一过程,幼儿能够迅速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转变,并培养出追求认真细致、井然有序的品质和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们从愿意整理到善于整理,最终形成坚持不懈、自觉整理的习惯。这样做既能增强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也能使他们养成有秩序地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秦月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成长, 2023(2):3.

[2]张海侠.浅谈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软件:教学, 2020(5):1.

[3]姜爱华.浅谈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好家长, 201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