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3
/ 4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实践研究

高婷婷 张小娟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1

资助项目: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提质培优第一批校级立项项目: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大学语文(云旅院[2021]70号)

作者简介:高婷婷(1986—),重庆,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教学;张小娟(1983—)云南昆明,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既承载了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教学任务,也具备了承载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课堂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天然优势和教育功能。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教育案例,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研究课程思政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想品质提升效果。论文主要从案例选择、策略途径、总结反思、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实践研究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本身具有传统文化、文学典范、人文情怀和美学教育等内容多元的特点,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极为丰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的建设,可以针对性、典型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以课程具体篇目为载体,科学融入思政元素创建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必修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为切实发挥好《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塑造良好价值观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课堂主阵地作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论文主要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生态文明”、“清正廉明”四个关键思政元素来创建课程思政案例。

(一)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实现使命担当。

作为当代大学生,肩上扛着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担当。为了完成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必须先要坚定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毛泽东所作的《菩萨蛮·黄鹤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蕴含着他对理想信念的独特阐释,故此选择了本篇作为“理想信念”这一思政元素的阐释。案例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毛泽东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对革命前途的焦虑迷茫、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让同学们体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了解个人和家国之间的联系,并能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理解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和激发青年大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二)系列爱国主义诗词朗诵,强化学生民族复兴意识。

爱国主义是支撑中华民族永久屹立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旗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指出,弘扬爱国主义是培养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青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国主义作为传统而永恒的主题一直被世人所讴歌。屈原、杜甫、李白、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岳飞、李大钊、谭嗣同、叶挺等无数诗词大家,书写了诸多富含着浓厚爱国忧民思想感情的伟大作品,树立了一面又一面爱国主义的鲜明旗帜,熏陶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因此,在这一案例的创建中,我们以史为线,分别选取了先秦、魏晋、唐、宋、明、清、革命年代和现代等八个历史时期的爱国诗词代表作,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示范课堂教学。通过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践行路径,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起到激发家国情怀、强化民族认同、培养创新精神、培育领导力和培养国际视野,最终促进民族复兴的实现。

(三)陶渊明《归园田居》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就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担当者,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生态文明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一项重要的思政教育元素,建设美丽乡村也是国家大政方针,据此我们选择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作为示范课堂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本篇的学习,深刻把握乡村美学的哲理,领悟中国传统乡村美学视角下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意义,领悟乡土生活的终极价值。

(四)顾炎武《廉耻》坚守清正廉明,做有底线有原则的当代大学生。

廉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强调个人应当保持廉洁正直、遵守道德规范,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以免丢失面子和声誉;清正廉明则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要求,强调个人应当具备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品质,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要求。两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价值观的传承和影响力的延续,共同构建了个人乃至整个社会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清正廉明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永葆政治本色,坚守根本底线。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清正廉明的价值道德底线教育,这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需的素质,是他们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基础。故而以顾炎武的《廉耻》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要求,使学生加深对廉耻和道德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对个人行为和品德的要求,并激发公共意识、增强历史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思考和批判能力这些能力都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在实际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与时俱进创设了多种教学渠道,但课堂仍然是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渠道。为切实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作用,教师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才能以化盐入水的方式培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育人目标。

(一)以创新和丰富为内涵,建设打造经典示范课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一话题首先来源于中央高层的判断。为满足党和国家在百年之变这一关键时期发展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完成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须以创新和丰富为内涵,着力打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示范课堂,以期形成经典案例,实现以点带面,普遍推广,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达到示范辐射效果。

1.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四个示范课堂的教学设计中,采取了诵读表演、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辩论赛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想品格。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将经典案例与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2.设计感兴趣的启发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研判大学生的兴趣点、社会热点等,设计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此次四个示范课堂确立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不同的思政主题元素与热点结合的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就涉及到社会伦理、公共政策、价值观念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3.多维立体的引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明显表示出对真实案例的兴趣和关注。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引入种类丰富、多维立体的案例,可以将抽象的思政概念与具体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教育的知识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伦理困境、价值冲突等,从而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引导进行文本解读和批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批评。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5.重视开展团体讨论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共同研究和解决一些思政问题,促进他们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善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幻灯片、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创建互动学习环境等,例如通过教学软件、在线平台或电子学习游戏等,让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7.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和特长。比如针对学生的不同思考和表达方式,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意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思考和见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多角度的解读和实践,在开展思政教育中发挥语文课堂的更大作用。

8.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思政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参与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社团组织等,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以爱国诗词诵读示范课堂为例,简析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建设的具体方法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契合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的家国情怀。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篇目不少,其中不乏经典篇目。但是单独选择任何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思政主题教育时,都会略显单薄,难以凭一文之力支撑起整个“爱国主义”这一厚重且内涵丰富的主题。于是在进行这个示范课堂的教学设计之时,教师打破传统的单篇目教学方式,以史为线,以“爱国主义”为线,选取先秦、魏晋、唐、宋、明、清、革命年代和现代等八个历史时期的爱国诗词代表作,开展了一次生动的经典诵读课堂。

1.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师将选定的八篇爱国诗词提前作为任务向学生进行发布,学生自行组成八个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所选择的篇目进行诵读准备。对于该诗词作品的讲解、诵读表演都内容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作总揽引领,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2.切实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为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了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历史故事、社会意义等多方面资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并结合本组确定的表演主题,制作相关的PPT、音视频等素材;契合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确定诵读人员及讲解人员,准备服装道具和配图配乐等表演所需素材。同学们在过程中切实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虽然本次诵读课堂选择的八篇诗词都是“爱国主义”诗词,但是每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内涵和特点仍有不同。学生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自我总结、提问归纳等多种方式去凝练该作品所含有的爱国主义观点和理想,通过这一教学目标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并指引他们将历史爱国主义和时代爱国主义进行分析比对,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对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求。这个结论的得出是积极的自主的,更有助于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

4.有效培养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各组同学为了取得良好的诵读表演效果,需要制作讲解使用的PPT和配合诵读的音视频。在广泛搜集多媒体素材并将搜集到的素材根据自身需要,再次组合使用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锻炼,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课程思政具体案例创建中的总结与反思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掘并融合其他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论文中示范课堂的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大学语文》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在教材选择、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等方面着重考虑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运用,打造一批典型课程思政案例进行普及推广,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思政创建的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多途径开展案例实践创建有助于课程思政的目标实现

以上四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案例,将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选取符合既定思政元素的诗歌、文章等文学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思政主题和价值观,并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进行解读和讨论。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思政元素的内涵,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为注重通过开展诵读活动、辩论课堂、分享会等多种途径开展多元立体化的时间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内容作为隐性教育融入到语文课程的显性教育中,化盐入水,融通协同,同向同行,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案例创建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课程内容整合存在困难。虽然大学语文课程中含有许多思政元素,但是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和思政课的内容仍然较为独立,全面整合两者的内容可能存在困难。教师需要投入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双向教学目标的实现。

2.学生兴趣和参与度难以保证。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普遍不高,特别是在语文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往往被认为是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

3.教师能力素养有待提高。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创建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了解不深,目标实现存在困难。目前,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和支持。

4.评价和考核机制需要改变。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一直关注学生的德育表现,但是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和考核难以实现直观的量化与测评。评价机制的指挥棒效应使得师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高,手段方法不丰富科学,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时也面临评价和考核的困扰。

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的建议

1.增强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意识。全体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将课程思政目标定位为大学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从价值观角度切入,把课程思政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推动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把课程的专业知识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框架下讲深讲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2.找准课程思政的育人角度。从人才培养角度寻找课程与育人的结合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从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内容的融通并行,教学内容的点面结合,教学方法的适用有效,把学生培养成技能过硬、道德品质好、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

3.寻求跨学科教师资源联动合作。为切实有效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和素养,可以尝试与思政教师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课程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提升思政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

4.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着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的课程思政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对高等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还包括培养思辨能力、传承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促进跨学科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堂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内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符合国家建设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2016-12-09

[2]张晓林.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8)

[3]江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03)

[4]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 2019-11-12

[5]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C].2020-6-30

[6]王海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4)

[7]胡琼陈亚平胡俊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