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新兽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8
/ 2

新农科背景下新兽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傅叶琪[1]

(华南农业大学 兽医学院,广东省 广州市 510000)

要: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涵,大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新农科背景下卓越兽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的优化与提升,全力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在组织体系、平台体系、文化体系和创新体系“四维体系”的建设上着力,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有技术有特色的育人平台、高品质的育人品牌,推动实践育人平台化、专业化、协同化、社会化,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校人才培养大局和“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实现有机融合,探索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1]。

关键词:卓越兽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我国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奠基地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方面作用重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育人方式的变革,尤其提出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加强实践育人,加强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践的联系,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2]。本文特色在于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紧密结合学院“农业”底色,融入“新农科”特色,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探索出特色鲜明、创新引领的实践育人实施路径与机制,引导青年学生在火热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初心使命,培养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着力培养“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一、新兽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兽医教育必须为未来培养新型兽医。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自主性与多元化、动物与人类“one health”等理念,深入调研与剖析新时期产业动态及行业新业态,确立新兽医人才共性素质特征,如“社会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专业素质”、“创新素质”;解构新兽医人才关键核心能力,构建核心能力体系及实现路径,包括“人文素养”(立德树人:新时代历史使命、新兽医责任担当等)、“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新兽医研究、求知探索等)等方面,以期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兽医人才[3]。

二、新兽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一)实践育人组织动员有力

完备的组织体系赋予实践育人工作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组建由学院领导牵头,协同学院党政办、教务办、学工办和各教研室等多个部门老师联合的实践育人工作小组。每年制定实践育人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强化管理落实,推动实践育人工作抓实抓深[4]。

(二)实践育人平台服务有力

实践育人工作要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团队化的形式来实施,打造项目化、专业化、协同化的实践团队。

1、学院以大赛为载体助力孵化实践项目,打造一批项目化的实践团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三下乡实践项目、互联网+、挑战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竞赛等多个赛道发掘、培育优秀实践团队并取得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2、学院依托农业高校的专业优势,打造专业化的服务“三农”团队。学院持续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师生深入粤东西北乡村开展理论宣传、乡情调研、健康养殖等工作,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和新时代文明建设,“三下乡”实践服务成绩斐然。

3、学院聚焦产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学院围绕农科学生的现状,打破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将校企合作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院持续推进“暑期实践项目”,该项目已连续开展10年。实习单位覆盖全国,每年合作企业30多家,提供实习岗位300多个,服务在校生500人次。

(三)实践育人文化引领有力

学校始终坚持把实践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注重价值引领、树立典型示范,以榜样的精神激励和行动引领,营造学院实践文化氛围,突出实践育人的引领力。

1、搭建了一批高品质“实践文化宣传阵地”。以学院新闻网、团委学生会公众号、“易班”等为代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互联网+实践育人”模式。及时将学院实践育人成果在校内外广泛宣传,实现全方位育人。

2、打造了一批深受师生喜爱的实践育人宣传品牌项目。以“模范引领”“兽医之星”“宠物嘉年华”等为代表,引领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以“学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己任,在实践和服务中奉献成长。

3、推出了一批实践服务青年榜样。推出了一批学院优秀实践服务青年,以“最美牛倌夫妻”为代表的90后兽医学院研究生,夫妻毕业后扎根梅州乡村,为当地养殖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的事迹也得到省市多个媒体的报道;“广州好人”邹同学,毕业后扎根扶贫一线,为脱贫攻坚付出青春年华;还有“广东省百姓宣讲团”成员、“服务西藏林芝”等一批优秀实践服务青年。

(四)实践育人创新驱动有力

学院突出新农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模式为驱动,全面提升实践育人的时代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突出新农科教育,引领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学院突出新农科教育优势,坚持抓好西部(山区)计划、研究生下乡团、选调生培育等品牌项目实施,学院研究生下乡团选派5批40名优秀研究生赴广东各地市、县区和农村进行科技服务下乡,解决养殖户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

2、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大学生服务社会发展。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服务社会发展。学院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使命必达”队深入广东省阳江市、茂名市、湛江市、河源市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免费提供1000份犬用狂犬病疫苗,为宠物犬和家犬进行免疫接种,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灭犬介导的狂犬病”战略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养殖“减抗替抗”,科学用药宣讲,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禁止滥用抗生素的呼吁,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助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组织学生深入广州和周边城市各个社区为居民进行养宠科普,为宠物进行义诊服务,为科学养宠,爱护动物,助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奉献力量。

3、创新育人模式,引领新兽医人才精准分类。学院基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新模块,课程建设融入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新的培养方法(创新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深度融合信息学、智能化新技术)、新的实践平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联合办学等方式搭建思政与人文教育、临床实践实习、自主创新创业等平台)等,对“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新兽医人才实现精准分类培养[3]。

三、新兽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实效

(一)突出项目凝练,推动实践育人平台化。以项目为支撑,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在提升思想理论中拓宽实践活动的工作覆盖面,深化实践活动内涵。注重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作用,转化实践育人成果,孵化实践育人项目,发掘、打造、推广一批“小而精”的创新创业项目。

(二)突出学科优势,推动实践育人专业化。学院始终坚守“农业”底色,将农业教育优势转化为实践育人特色。在实践活动中落实“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打造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的“四结合”实践育人体系,把专业学科的突出优势内化为实践育人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坚持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

(三)突出产教融合,推动实践育人协同化。学院围绕农科学生的现状,打破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注重产教协同。积极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聘用企业校外导师制,嵌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强实践育人的指导与项目设计,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四)突出服务社会,推动实践育人社会化。学院突出实践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将实践项目与服务地方发展相结合。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真正做到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求真知、长才干、做贡献、获成长。

四、结语

立足于党的二十大,我们将坚持为党育人方向,努力使得实践育人成为青年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的重要载体。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责主业,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突出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构建组织体系、平台体系、文化体系和创新体系的 “四维体系”实践育人新模式,突出实践育人“平台化、专业化、协同化和社会化”的特色,打造实践育人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郭珂言.聚焦实践育人,厚植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23(28):70-74.

[2]张家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定位与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6):146-152.

[3]马勇江,刘雅红,廖明,孙永学.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新兽医本科人才培养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1(01):8-13.

[4]李海娟.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108-111.


[1] 作者简介:傅叶琪,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辅导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