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2
/ 2

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郑春英

东宁市中医院 黑龙江东宁157299

【摘要】目的:分析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时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的治疗价值。方法:此次试验区间2020年8月023年8月,将3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纳入此次研究范围,电脑随机取数的方式完成分组,其中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针灸治疗),另外16例列为观察组(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使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的DHI、Berg得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更高,也能更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可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针灸治疗;治疗有效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眩晕,伴随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复视、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1]。颈椎退行性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物质的形成等病变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导致脑干和小脑的供血不足,导致疾病出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常以中医治疗手段为主,其中针灸治疗较为常用,通过疏通经络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近年来中药联合中医手段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应用越来越多,此次试验探究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区间2020年8月023年8月,将3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纳入此次研究范围,电脑随机取数的方式完成分组,其中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针灸治疗),另外16例列为观察组(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男性:女性为7:9,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86岁,平均为(61.55±5.38)岁。观察组男女人数均为8例 ,最小年龄为53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60.43±5.58)岁。为降低两组患者的组间一般资料对试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此次研究开始前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发现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条件:①符合本院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全面;③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医务人员的讲解下充分掌握了解了本次研究的所有内容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或交流异常;②免疫系统、凝血功能受损或者全身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或合并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方法为:选取内关(双)、人迎、风池(双)、头维(双)、百会等相应的穴位,常规消毒上述穴位后进行针刺治疗,连续治疗一个月。

观察组采取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患者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天麻钩藤饮的组方为:石决明18g、川牛膝12g、钩藤12g、益母草9g、天麻9g、夜叉藤9g、桑寄生9g、茯苓9g、黄芩9g、山栀9g、杜仲9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使用DHI眩晕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眩晕情况进行测评,量表最高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试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量表共14个项目的活动,每个项目的评分由0-4分,0-56分,分数与平衡能力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择为SPSS 26.0软件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痊愈

有效

失败

有效率

观察组(n=16)

12

4

0

100.00%

对照组(n=16)

4

8

4

75.00%

P值

-

-

-

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DHI、Berg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DHI、Berg得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DHI、Berg评分对比±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DHI

Berg

DHI

Berg

观察组(n=30)

56.45±6.46

20.64±3.61

20.21±4.41

36.14±4.52

对照组(n=30)

56.36±6.15

20.85±3.55

36.46±5.36

27.64±3.58

P值

P>0.05

P>0.05

P<0.05

P<0.05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目前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高压氧疗等,药物治疗中,西药如盐酸丁咯地尔、丹红注射液、长春西汀等被广泛使用,这些药物能够改善症状,增加脑部供血,减少发作频率,另外中医治疗手段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治疗也愈发广泛

[2]

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中的应用较多,通过针刺内关(双)、人迎、风池(双)、头维(双)、百会等穴位,改善脑部供血,调节神经-血管-免疫系统,从而缓解眩晕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另外还可以调整全身的气血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生活质量[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联用了天麻钩藤饮治疗,治疗效果更优。天麻钩藤饮药方包括石决明、川牛膝、钩藤、益母草、黄芩、天麻、茯苓、山栀、夜叉藤、桑寄生、杜仲,方中天麻可降低血管阻力,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肢体麻木;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可提高血管弹性;益母草、黄芩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天麻、夜叉藤祛风通络;茯苓、杜仲消水利肿;山栀清热凉血;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健骨。诸药合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改善血液循环,对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效果更优[4]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更高,也能更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可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段建平,张杰,王旭等. 天麻钩藤饮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J/OL].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13[2023-12-09] https://doi.org/10.13422/j.cnki.syfjx.20231618.

[2]浦芳,李佩芳,刘睿. 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 (07): 1149-1151. 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3.07.011

[3]潘华,兰昊,郝坤.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J/OL]. 中华中医药学刊, 1-8[2023-12-0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230626.1959.028.html.

[4]李粒萌,卢岩,贾红玲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研究 [J]. 上海针灸杂志, 2023, 42 (01): 99-104.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23.01.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