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复温护理改善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情况的作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2
/ 2

分级复温护理改善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情况的作用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苏州九龙医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级复温护理改善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情况的作用。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30例急诊创伤患者,收治时间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展开分组,对照组15例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15例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级复温护理。对两组的干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0、60、120min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分级复温护理有助于改善其体温,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关键词】:急诊创伤;分级复温护理;低体温

急诊创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的应用、腹腔灌洗、静脉输液等因素会导致体温下降。低体温的出现不仅会增加机体耗氧量、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还会减缓麻醉药物代谢速度,延迟其术后苏醒时间,增高并发症发生风险[1]。基于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发生十分重要。常规护理干预的针对性不足,单一被动保温措施的效果欠佳,在促进患者体温恢复方面的措施不到位。分级复温护理能够遵循分级、温和等促进患者逐渐恢复正常体温,本文就该项措施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中所取得的效果展开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所纳入的急诊创伤患者30例均于2022.4~2023.3就诊于本院。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15例/组。

纳入标准:(1)在本院急诊科就诊且存在明确创伤史者;(2)入院即刻的体温在36℃及以上;(3)无临床资料缺失者。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史、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2)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者;(3)创伤前存在急慢性感染者;(4)近期进行过溶栓、抗凝治疗者;(5)预计生存期小于72h者;(6)需要实施亚低温治疗者。

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为20~66岁,平均值(43.65±3.71)岁。创伤原因:4例高空坠伤,6例车祸伤,3例打击伤,2例其他。

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值为21岁,最大值为67岁,平均值(43.73±3.80)岁。创伤原因:高空坠伤、车祸伤各5例,2例打击伤,3例其他。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责任护士快速评估入院患者的病情,遵医嘱快速实施对症干预,做好相应抢救记录。在完成急救护理后为患者穿好衣物、盖好被子,并将注意事项告知家属。当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时,则对其开展健康宣教。

观察组加用分级复温护理。(1)建立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护理主任、护士长与高年资责任护士,小组成员参与分级复温护理专家培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急诊科现状、低体温发生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急诊创伤的特点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2)分级复温护理措施:根据SI-RTS标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评估量表(DSM-5)对患者进行评估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对应危重伤、重度伤、中度伤、轻度伤。根据等级将患者分别安排到普通病房或者是抢救室进行复温干预。将患者的潮湿衣物去除并加盖棉被,调节室内温湿度并将升温毯温度调高至38~40℃,结合病情调整体温监测间隔时间。吸氧时,对氧气、呼吸机进行湿化、增温干预。应用自动输液加温装置对补液、输血时的液体进行加温处理,对消毒液、灌洗液体进行增温。应用烤灯对患者足部实施隔被保温干预。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体温进行监测,统计低体温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5.0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施以t检验,表现形式:[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干预后30、60、120min,均是观察组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低体温发生率则是观察组数据更低(P<0.05)。

见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的体温情况及低体温发生率

组别

n

体温(℃)

低体温发生率[n(%)]

干预前

干预后30min

干预后60min

干预后120min

对照组

15

36.44±0.20

35.21±0.14

35.60±0.22

35.84±0.37

4(26.67)

观察组

15

36.46±0.23

35.62±0.19

36.19±0.26

36.41±0.18

0(0.00)

t/χ2

-

0.254

6.728

6.709

5.365

4.615

P值

-

0.801

<0.001

<0.001

<0.001

0.032

3讨论

急诊创伤为急诊科常见疾病,在严重创伤后易出现致死三联征(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增高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在对急诊创伤患者进行抢救时还应做好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维持患者体温稳定。针对体温下降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复温干预[2]

常规护理干预以创伤急救为主,缺乏复温措施,仅靠更换潮湿衣物、加盖被子等方法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复温效果。分级复温护理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分级采取相应的复温措施。结合患者病情程度调整体温监测频率,有助于根据患者体温变化调整复温干预措施

[3]。另外通过对液体、气体进行预防性加温处理以及室温管理等措施,不仅有助于逐渐恢复患者体温,还可避免因机体热量持续下降而出现的低体温情况出现。与被动保温方式进行比较,分级复温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机体温度的恒定,从而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后的体温下降幅度小并逐渐升高,且比对照组数据高,未出现低体温情况,表明了分级复温护理在防控低体温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分级复温护理应用在急诊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可有效降低低体温发生率,适合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吴金玉,帅俊坤,上官非凡,等.急诊成人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院内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2,3(6):513-519.

[2]顾微.急诊创伤危重患者采取全程保温护理后的干预效果及低体温发生率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361-363.

[3]彭小玲,张昕,章芩.分级复温策略对创伤凝血病患者超早期复温的护理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