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题活动对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7
/ 2

德育主题活动对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研究

朱本丰

广东省云浮罗定市附城街新乐片中心小学,广东 罗定 527237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德育主题活动对小学生道德意识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认知与情感整合以及社会互动与角色塑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德育主题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和情感共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归属感。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的提出,考虑到了学生年龄特性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结论部分指出,创新的德育实践方式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未来德育工作的关键方向。

关键词:德育主题活动;小学生;道德意识;认知与情感整合;社会互动

1.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小学时期是个体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孩子们未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究德育主题活动对小学生道德意识影响的机制,不仅对优化德育实践、提升道德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公民。

2.德育主题活动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德育主题活动的理论基础可追溯至多个教育心理学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德育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强调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互动来学习道德行为。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德育主题活动不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情境教育法、项目式学习等,使得道德教育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然而,在当前国内德育领域,德育主题活动仍面临着内容单一、形式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部分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个体差异的尊重,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也在于分析现状,找出问题,为改进德育活动提供策略,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

3.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内涵和培养方法

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包括对善恶美丑的基本判断能力、对正义与公正的认同感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内在遵守意愿。这些能力和态度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校园中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能够提供正向道德示范,增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认知,同时,家庭的日常教育和社会的实践机会也对孩子们的道德意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为了高效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学校应采取多种教育方法。除了传统的道德讲堂、故事会等,更应注重利用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道德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道德行为,使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德育主题活动对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认知与情感的整合

在德育主题活动中,认知与情感的整合是培养小学生道德意识的核心环节。这种整合切入点在于将道德规则的知识性学习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知晓何为善良、公正、责任等抽象概念,而且能够在日常生活和互动中感受到这些道德价值的重要性。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通过自身经历理解和感悟道德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加深记忆力和理解力[1]。例如,在反思交流会上分享个人体验和感受,师生共同探讨道德困境,这有助于学生在内化道德规范的同时,增强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有机融合。道德情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借助系统的德育活动逐步营造。当学生在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中遭遇道德选择时,如公平分配资源、团队合作时的利益考量,教师应指导其运用以前的学习成果来解决问题,并反思各种决策背后的情感动因。这样的教育实践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在真实场景中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道德行为,体现了德育主题活动在认知与情感整合方面的深远影响。

4.2 社会互动与角色塑造

德育主题活动在促进小学生社会互动与角色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群体合作游戏、模拟法庭审判、班级管理等互动形式,不仅提供了一个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平台,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行为模式。孩子在互动中学习如何尊重他人、倾听不同意见、协调冲突,通过与同伴间的相互作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积极的社会角色。这种互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为他们未来的社会融入和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同时,角色塑造过程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德育主题活动通常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譬如领导者、助人者或其他特定角色,这些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责任,激发他们对社会多元价值的理解和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加强了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德育主题活动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应注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保活动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传达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活动设计时,需细致考量年龄特征、文化背景和学生个体差异,确保道德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和接受。设计原则还要强调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情景模拟、故事讲述等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挑战的道德情境中,通过亲身参与实现知行合一。实施策略方面需要做到精心组织与灵活运用,结合校本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2]。教师应成为德育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科学安排活动流程,制定明确的目标与评价标准,并且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集体反应。家校联动也是一个关键策略,需要通过家长会、社区合作等渠道,将德育主题活动的影响力扩展到学校之外,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道德教育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连贯一致的道德成长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德育主题活动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它通过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及社会互动与角色塑造,有效促进了小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表现。德育活动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内,而是应该涵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多元合作的德育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应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儿童的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寿忠.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德育的渗透[J].  2021.

[2]高阳.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1(9):1.